寫在前面(與本書無關):
對于喜歡閱讀的人來說,倘若你希望通過讀書來快速提高自己,你可以這樣做,今天分享兩點:
一、學以致用
在閱讀之前,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為什么要讀這本書?這個問題看似沒用,但它是整個閱讀的核心。
帶著在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來讀書,來尋找答案,從而能夠馬上做到學以致用,同時又解決了問題,這樣知識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價值。否則,學了之后沒用,一是知識更新的快,二是,過些時日就忘了,所以你還不如發(fā)發(fā)呆,跟朋友看看電影、吹吹牛,放松一下自己來的更實際。
二、記筆記
怎么記,要做到有骨、有血、有肉(有核心、有論點、有感受)
目的是,融匯貫通,做到內化,讓學到的知識與自己的原有知識庫產(chǎn)生化學反應。否則A是A,B還是B,很容易產(chǎn)生分離,時間長了也就忘了。
以上兩點對于我來講是多么痛的領悟。。。
簡單說,是將知識轉化為智慧的過程。
一、關于本書
《思考結構力》這本書是實操性的工具書,它的核心觀點來源于《金字塔原理》,作者像剝洋蔥一樣的,一層層的幫助讀者建立起對本觀點的全貌認識,相較于“金字塔”這本書而言它更淺顯易懂,從始至終都在圍繞這個主題,并不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前者優(yōu)于后者,而是“金字塔”這本書信息量太大,需要你的思考力與邏輯力更強一些。
結構思考力是我們職業(yè)人的基本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在我們思考(解決問題、決策)和表達(寫作、口頭溝通、輔導)等方面都是一個基本思路。我們不妨先從《結構思考力》讀起,建立我們最初的思維框架。
二、本書能夠幫助你解決什么問題?
1.有時,問題 / 信息會像洪水一樣的一股腦兒冒出來———然后淹沒你。(輸入)
你要出去時,你的妻子讓你順便買點東西回來,她說:“看到電視上有那么多葡萄的廣告,我現(xiàn)在特想吃葡萄。”
你穿衣服時,她又說:“也許你可以再買點牛奶。”
你穿上大衣,她說:“咱家的土豆不夠了應該再買點土豆,對了雞蛋也沒有。”
你走到門口,她又說:“再買些胡蘿卜,也可以買些桔子。”
你按下電梯按鈕,妻子說:“還有咸鴨蛋。”
你走進電梯,妻子又說:“再買些蘋果和酸奶。”
。。。。。。如果沒記住,是因為你太笨嗎?
2.甚至,你的思維 / 表述是漂浮的,想到哪里是哪里———雜亂無章。(輸出)
張先生打電話說他不能參加下午3點的會議。李先生說他不介意晚一點開會,明天也可以,但是明天十點半之前不行。唐先生的秘書來電話說明天要晚些時候才能從法國趕回來。會議室明天已經(jīng)有人預定了,但是周四還可以預定,我看了下會議時間訂在周四上午11點比較合適,您看可以嗎?
本書能幫助你:
1)面對復雜信息時,它是一個抓手,能夠更快的幫你捕捉到核心的論點、問題的本質;
2)你思索問題時,它是一個指南針,能夠更快的幫你建立起思維的框架;
3)你向對方闡述觀點/回答問題時,它是一個萬能表述法,能夠幫助你的受眾去更好、更快的理解你所表達的意思。
拋去以上,這本書總體而言,比較適合于職場人士閱讀。
這一切都指向:讓你清晰的思考、有力的表達。
三、什么是結構?
書中有這樣一幅圖,你能夠快速的記憶下面的圖案,并做到永生難忘嗎?
在《賴聲川的創(chuàng)意學》一書中,是這么評價結構的:“內容必須找到形式,形式必須配合內容。讓形式顯現(xiàn)最重要的關鍵,在于對結構的認識。”
比如,舉個簡單的例子對于一個業(yè)務員而言,他的結構可以是這樣:
1.顧客:痛點與需求;
2.公司:優(yōu)勢與劣勢;
3.對手:優(yōu)勢與劣勢。
這就是一個業(yè)務員在面對提案競爭的時候所需的基本邏輯要求,然后再依照這些點進行細化學習、分析和討論,采取一步步的對策。
所以,對結構的認識必須從認識事物的整體與部分開始,因為事物就是部分所組成的整體。簡單地說,結構就是事物秩序。
萬物都有結構,如果能看到事物的結構,就可以開始探索它如何運行。
百科中是這么定義結構:組成整體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四、結構化如何習得?
為什么有些人無論在分析多么復雜的問題時,都可以做到非常清晰和精準呢?原因在于,他們從結構化的視角看待事物,既能自己總結提煉相應的結構模型,又以大量的現(xiàn)有模型來分析問題。
以下是我通過思維模型導圖的方式,對全書的邏輯脈絡做的知識點提煉,重在幫助自己理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