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宮墻柳,只被前緣誤。花開花落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江上泛扁舟,妾愿隨君往...”
金枝欲孽開播至今已有13年的時間,豆瓣評分8.7,主演人物有鄧萃雯、黎姿、張可頤、佘詩曼、林保怡、陳豪等。僅僅三十集的劇集,而故事發生也只是從清末嘉慶十五年,皇宮發生天理教動亂的前一年而已。劇中人物,榮衰雖短短一歲,卻漫長得仿佛傳奇了一生。
今天只講主線,而我們的主線便是鄧萃雯扮演的如妃、黎姿扮演的玉瑩、張可頤扮演的安茜、佘詩曼扮演的爾淳,其中又摻雜了與林保怡扮演的太醫孫白楊、陳豪扮演的孔武之間幾段說不清理還亂的情感糾葛。有友情也有愛情,有恨有愛,而此劇我最大的感覺卻是,“沒有一人是真正的壞,也沒有一人是真正的好。”
從玉瑩說起,她的弱點大概就是“自己的母親和家族聲譽”。
百度百科對她的介紹是,單純與心機并存,驕傲與脆弱同在,國色天香,事母至孝。玉瑩這個角色,大概是會有很多人不喜歡,就連黎姿也說這個角色實在是太蠢了。那么從劇來說,一開始由黎姿扮演的玉瑩面容從劇中出現時,端的是一副明媚嬌艷。
而玉瑩這個人設大概可以分為三段段,一段是冷宮前,一段是冷宮種,一段是冷宮后。
她的人設說簡單也簡單,從一開始進宮玉瑩就是為了爭寵。
而說不簡單也不簡單,從她出場到進冷宮以及成為華貴人之后做的一系列事,換藥,扇子風波,衣服,勾引孫白楊,與爾淳結拜,反害沅琪,讓爾淳三人組只留下她一個人,陷害安茜,笑面迎人端的是天真無知,卻暗藏城府,就連如妃、爾淳、安茜都曾被她的表現所欺瞞。
但是金枝欲孽就是這樣一處好玩,誰都不是傻子。她在害爾淳的時候,爾淳也在反計謀。如妃要抓徐萬田安插進宮的秀女時,她想引爾淳入局,卻沒想到自己入了局。
如此,進入到了玉瑩人設的下一段,遷至延禧宮。這時,安茜與孫白楊得知原來玉瑩所做的這一切不過是為了她的母親,于是為她奔走,為她出謀劃策。而玉瑩也漸漸卸下心扉,待兩人為知己好友。以為皇后祈福,又用別致的發型吸引皇后,投靠皇后,扮演小太監與皇上角色扮演,成為華貴人。
如果事情只發展到這,那么也算一件好事。可是安茜的背叛壓斷了玉瑩心中最后一根稻草,為報復安茜,以白楊為餌,誘其入局,最后卻又因白楊情真對其動容,自毀長城去救人。最后懷上了白楊的孩子,卻為了保全二人、家人,謊稱只是向白楊借種。
天理教叛亂,最后與孫白楊雙雙葬于火海中。
這就是玉瑩的故事。
而在金枝欲孽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玉瑩。這個至情至性,待母極孝的玉瑩,她遠可以不去救孫白楊,遠可以在最后與孫白楊遠走高飛,可是她沒有。裝傻充愣步步為營,并非貪圖榮華富貴,而是爭取母親在家族的顏面,最終葬身火海,亦是保全母親。
我想,大概就是這樣,孫白楊才這樣喜歡玉瑩吧。
那么,如妃呢?
那個一出場就霸氣側漏,氣焰逼人的女人,即使被內宮流傳是生性暴戾之人,嗜殺宮女成癖,依然我行我素的女人。
即使失勢,依舊寵辱不驚,得意泰然,失意坦然的女人。
我想,這個連鬼神都不懼的女人,她還有什么弱點?
后來,我才知道。她的弱點不過是那艱辛懷胎存貨下來的小格格,還有她那一顆為母的心。
也許還有之后的孔武,那個在她最艱難的時刻,雪中送炭的男人。
鄧萃雯的劇我看過許多,卻更偏向她演這些霸氣的角色,例如“義海豪情”的鄧九妹,“金枝欲孽”的如妃。
這類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角色,簡直是我的心頭愛。可是偏偏這個霸氣并不是與生俱來,都是因著緣故才成了這幅模樣,因此便更讓我割舍不掉了。
劇中孫清華太醫曾說過如妃的厲害霸道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她第一個孩子胎死腹中之后,如妃變了,變成后來我們看見的模樣。
縱然我更喜歡這樣的如妃,可是也不免心疼。如果她第一個孩子不曾胎死腹中,如果第二個孩子不會在那個寒冷的冬天死去,是不是她也不會如此?
大結局,如妃放下了孔武的手,獨自登上高樓,看著紫禁城外的天空,說道,“不愛宮墻柳,只被前緣誤。花開花落自有時,總賴東君主......要走,慶幸在你心中有愛;要留,只怪我心中仍然有恨。因此,就只有靠你,完成我們海闊天空的心愿,珍重。”
而后,是她孤寂又挺直的背影。
爾淳,這個我初看最不喜歡,再看覺得甚是可憐的女人。
她的這一生都是被擺布的,所以在逃出皇宮后,安茜與她說,“我不是叫你做一個任人擺布的人,你已經被擺布了很久。從今天開始,你就是你自己,知道嗎?”
爾淳是聰明的,睿智的,是工于心計的,更是有情有義的。
如果不是因為徐公公和孫白楊這兩個弱點,以爾淳的心智絕對可以在這后宮只手遮天,可惜她志不在此。
她之所以爭斗是為了骨子里在乎的那份恩情,可是卻也始終能看透看淡身邊的一切。至于之后對待玉瑩,我想約莫只有兩字“妒忌”吧。
她這樣喜歡孫白楊,卻也不過只是每夜晚上一杯濁酒,看著走馬燈映出的生輝,平素見人的以禮相待。可是玉瑩,她不僅得到了孫白楊的青睞,還一次又一次的害著孫白楊,偏偏這兩人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如何不妒,如何不恨?
最后,她是放下了愛,也放下了恨。她懷著不愛之人的孩子逃出皇宮,卻連安茜也離開了她,我想她應該會去安茜說的那個地方,那個滿山都是小黃花的地方,教著自己的孩子,想著紫禁城里活著的人,死去的人。付之一笑罷了。
我很喜歡張可頤,尤其是她在古彤版飾演的程英,那個一襲綠衣,一根玉笛,那個寫過“既見君子,云胡不喜”的姑娘。
可是對安茜,我卻總有一種不敢茍同的心情。
明哲保身,不卑不亢,就連如妃也覺得安茜可堪大用。
她一開始最想做的就是到了二十五,出宮陪奶奶。后來,她幫玉瑩出謀劃策,可以說,沒有安茜,就沒有玉瑩的崛起。再后來,她知曉自己的奶奶已死,又知曉這事是皇后所為,所以她背叛玉瑩,成就了一個安貴人。
那么,我們會說,她可以找玉瑩去幫忙。可是連如妃都斗不垮的皇后,玉瑩又能做什么?所以安茜在最后大概已經不是為了崛起而背叛,而是我心里已萬念俱灰,自從走上這條路就沒想活著了。
所以,我縱然無法茍同,卻也不會評判其是好是壞,是善是惡。
因為,這部劇,本身就沒有百分百的壞,也沒有百分百的好。大概我對安茜就是那種我原以為你是百分百的好,哪里想到你有了壞,所以我約莫有幾分不喜歡你了的心情罷了。
而安茜與孔武之間的感情,是在那個大雪天,你走在前面,我踩著你的腳印。以及,是縫在孔武衣領里的一束青絲,是把雙腳放進孔武鞋子里。
而金枝中,有兩個男主角,一是太醫孫白楊,孫白楊身邊的紅顏知己簡直可以湊個兩桌打馬吊,可是這人卻苦苦深愛著玉瑩,被玉瑩一次又一次利用,最后切指辭官,最后卻與玉瑩葬于火海。
此處拿幾句金枝里的臺詞,來訴說孫白楊與爾淳和玉瑩的感情。
白楊:“孫某從來自命紅粉叢中游刃有余,但是原來只是一個大傻瓜,寧愿辜負天下紅顏,也要去愛一個永遠不愛自己的人”
爾淳:“這個道理,大人以為,其他人不明白,但爾淳不會,因為爾淳和大人在做同樣的傻事。”
白揚:“福貴人既已仙游,下官也只能勸主子一句:不必遺憾!”
玉瑩:“那么大人這次辭官,也是無憾?”
白揚:“下官只是一介郎中。紫禁城的人與物,實在太多姿多彩,下官不習慣。”
玉瑩:“沒有半點留戀?”
白揚:“沒有!”
玉瑩:“全部給我退下!”“如果大人能像說的那么瀟灑,為什么一直都不敢看著我?”“如果你對我沒有半點癡迷、半點戀慕的話,你可以大膽的看著我!!”
白揚:"下官對主子可以做的,愿意做的,無奈去做的事都已經做完,下官能體諒主子想保住龍胎,想為往后的日子好好打算。可惜,下官已經無能為力了。而我身上這個傷,實在是傷得太深了。再留在宮中,只會愧為人子!"
看過一句話,說是溫柔儒雅的男人多愛率真任性的女子,而剛直的男子多愛溫柔內斂的女子。所以這一對感情本無對錯,也無先后,只是恰好,我只喜歡你罷了。
另一位便是孔武,這個出生貧窮卻自命不凡的年輕人。從撿到一塊寫著“不愛宮墻柳,卻被前緣誤”的絲帕進了紫禁城,又因這一塊絲帕糾葛了兩個女人。
孔武最先認定這塊絲帕是安茜的。而曲子,也發現是安茜與他合奏,所以他認定了這個命定的戀人。
后來,他在與如妃的接觸中發現這個人并不似外頭所說那般可怕,狠毒。她可以為了她的小格格,埋頭伏案,頻頻的扔出紙團中寫著被淚水打濕的“母”字。
所以他替她照顧小格格,在他眼睛不好的時候,吩咐下人在門檻兩面撒點米拉,香爐上掛銅鈴怕如妃摔著燙著。
最后逃亡的時候,他一手牽著安茜,一手牽著如妃。我并不清楚,孔武是否愛著如妃,或是愛過,可是聰明如如妃,怎會不知?所以她急不可耐的甩開了孔武的手,笑著說道,“萬里江河,有緣再見。”
金枝欲孽中仍有許多可以訴說,這個只有三十集的電視劇,卻是讓我哭了笑,笑了哭。除去主角仍有許多配角,蕙質蘭心的香浮,無怨無悔的皓雪,飲鴆止渴的福雅,亦師亦母的柳大娘,最后在黃昏下握著白楊的扳指哭著說“爹知道你不會食言”的孫清華。
以及里頭的bgm,一是那段反復出現的《笛子二重奏》,另一段便是那反復淺吟低唱的女聲(《詠嘆調》)以及許許多多,基調多哀怨而沉重。
而我還會去看第四遍,第五遍...
我想大概好劇,就是你每看一次,你總會有不同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