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語輝
今天看的這本書《知道做到》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消除從知道轉變為做到之間的鴻溝? 如何才能學以致用? 關于這個問題,作者給出了他的解決方案。
一、從知道到做到之間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人們更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新知識,而不是把精力和時間用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這就是我們無法將知道轉變為做到的問題所在。我們一直在努力的訓練我們的知道,但卻很少去鍛煉我們的做到的能力。通常人們都在花很多時間在閱讀書籍,希望知道的越多,處理起事情來就會更得心應手,每當閱讀一本新書籍,就感覺很開心,感覺上是自己在進步,所以很多人會把每年讀多少本書當做是成長的標志。實際上,看得越多,忘得也就越多。那些能夠真正被你使用起來的,才是真正你所掌握的東西。
二、書只讀一遍嗎?
作者給出的解決知行差距的最關鍵的技巧就是: 重復。更確切的說是:重復、重復、重復!到現在為止,讀了幾十本書,但是真正記住的能夠運用起來的,真的是少之又少。這其中,遇到了一些自己特備喜歡的書,當然這些書也只讀了一遍。因為想花更多的時間不斷的學習新知識,但是讀的越多,忘得也就越多越快。而真正記住的,運用起來的少之又少。
腦白金的廣告是一個重復的經典例子。
第一次接觸:拒絕,感覺這個廣告好沒水平,一點都受人喜歡;
第二次接觸:抵制,怎么天天放這個廣告啊,看見就想吐;
第三次接觸:部分接受,一聽到前奏,就知道是這個廣告,然后開始笑它的不足之處;
第四次接觸:完全接受,又是這個廣告,你看那老頭老太太真逗;
第五次接觸:部分吸收,你別說,這個廣告大家都知道,都記憶深刻;
第六次接觸:完全接受,真實成功的廣告營銷案例,廣告不是拍的多好,而是讓大家都記住才是好廣告。
這就是重復的魅力,重復能讓一個人從拒絕變成為完全接受,追女孩這個方法也是可以使用的。
把重復用在你的學習中,用它來消除知行差距:
當你遇到一個新知識,這個新知識讓你尖叫,對你很有啟發(哇,這太棒了,原來可以這樣):
第一次接觸:新鮮;這個知識真好,原來是這樣的,真本書太好了;
第二次接觸:確實很好,作者說的確實很對,我也要這么來做;
第三次接觸:效果不錯,這個方法確實很有效,能幫助我解決問題;
第四次接觸:要把這個知識的使用養成習慣;
第五次接觸:我經常使用這個知識。
第六次接觸:這個知識確實很好,你也用用吧。
當你一次次的看到這個知識,重復這個知識,你就會開始思考如何將這個知識為己所用,你會思考怎么把它用起來,而不是因為接觸到更多的新知識,而把這個好的知識給遺忘了。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這樣,不是思考怎么把這個好的知識用起來,讓他變成為自己的,而是想著怎么去學習更多的知識,然后陷入學習-忘記的循環。最終就形成了,我們感覺學習了很多,但是真正記住的很少,真正用起來的更是少之又少的窘境。現在你能回答書只讀一遍了嗎? 但是注意,重復需要階段性的重復,隔一段時間進行重復,而不是連續的重復。
三、重復不等于停止
要求你重復閱讀那些優勢的知識點,不是要求你不用繼續學習新知識,而是讓你知道真正的掌握學習方法,學習不只是一段在腦子里完成的過程,當你真正將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際中,才是真正的學習的開始,行為知之始,知為行之成。不斷的重復,這個知識在腦海里不斷的出現,直到你真正的會使用這個知識,變成你的東西,然后你繼續不斷的學習新知識。重復看起來會減慢你的速度,但是這正是重復的意義,將你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如何學以致用上,而不是學習更多新的知識。
每一次重復,你把它用在實際行動、實際工作中,你就會得到反饋。然后重復、然后反饋。這就變成了刻意練習。
四、如果你想教會別人一個行動,你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
教會別人一個行動最有效方式就是:
1. 跟我說明,就是跟他講清楚要怎么做,做到什么樣叫好;
2. 做給我看,讓后讓他自己實踐,自己行動;
3. 糾正我,他做完了之后,你看他哪里做的不好,需要改正,然后告訴他,同樣,他做的好的你要表揚他。
升級版的就是,告知、演示、嘗試、表揚或糾正。
五、缺少跟進,是一個大問題
很多事情,缺少跟進,就會停滯。工作中領導布置一項任務,過程不監督,不控制,不跟進,結果就會出現問題。這個現象職場中很普遍,但對于剛學習到新知識的人來說,這個現象更嚴重。你決定要重復你學到的新知識,但你沒有一個具體的跟進計劃。(很多人都沒有定這樣的計劃)
定一個跟進計劃,在這個計劃中,有指導、支持和增強責任感。 比如你要重復某一個知識,你的計劃匯總,訂立了每天的什么時間固定的重復這個知識,你的指導就是溝通詢問其他人,或是再從書中找指導、你的支持就是運用這個知識,反饋就會給給你支持。你的責任感就是找一個監督,讓別人監督你不斷的不斷的重復這個知識。
寫文章有時候很輕松,洋洋灑灑寫幾千字,有時候也很難,半天憋不出一個字,但是這個過程也很有趣啊,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