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如父如子>的創作思路】
何為普遍性?創作時心里裝著世界,就等于自己的作品被世界廣泛認同了嗎?當然不是。如果想這樣關注和挖掘自己內在的體驗與情感,就能達成某種普遍性,自然再好不過。我想暫時用這樣的角度,來思考自己與電影,以及自己與世界的關系。
【談為女兒拍攝的<奇跡>】
我女兒現在三歲,拍《奇跡》時,我就想著這是等他十歲是讓她觀看的電影。我想對她說,世界如此精彩,日常生活就很美麗,生命本身就是奇跡。
【談紀錄片】
過去也好,現在也好,有很多人評價我的電影非常紀實。這大概是因為我的工作經歷始于拍攝電影臺的紀錄片,還拍了幾部以缺乏表演經驗的模特或孩子為主角的電影。這種看法也沒錯,但依我自己分析,導演并非世界的支配者,全盤接受世界上存在的種種不自由的事實,將這份不自由視為“有趣”因素,才是最好的紀錄片形態。
【談家庭偏好】
每個家庭都有與別的家庭不同的規矩和習慣,比如入浴的方式啦,西瓜和草莓的吃法啦。在別人家里看到某些事情,我會大吃一驚:“咦?要這么做啊?”放到我身上,就是這別具一格的拍照方式。以前,是枝在外面拍照,一定要在別人的汽車偷拍(車主拒絕的話自然作罷),而且還拍的像是自家車一樣。打開相冊,就知道我們在多少車前拍了家庭照。
【談螃蟹】
仔細一瞧,發現這只雄螃蟹身后還有另一只螃蟹,海浪打過來,他無力地橫陳著,看樣子已經死了。雄螃蟹是為了拼死保護這只螃蟹的尸骸,才對我表示敵意。我被他的憤怒和悲傷打動,離開了哪里。
自那以后,我便吃不下螃蟹了——要是這么寫的話,相比是個很棒的結尾,可惜不管是在那之前還是之后,螃蟹都是我最愛的食物。請別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