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的早晨從擁擠的地鐵線上下車后,不愿意再擠一班公交,不愿意再花錢打車。
隨手找到一輛摩拜或ofo,掃碼、開鎖、上車,5-10分鐘慢慢悠悠的騎到公司,路上也許還能買杯豆?jié){或來根油條。
上面一段情景,隨著共享單車在2016年末的大規(guī)模投放,想必已經(jīng)成為很多人生活中日常的一部分了吧。
不想論述摩拜與ofo的橙黃之爭,只想講講單車,是一個美好幸福城市的必需品。
最近看到Copenhagenize一家丹麥媒體,評選出的全球最適合騎車的20個城市中,亞洲無一上榜。
第一名是哥本哈根,二十世紀(jì)二、三十年代自行車就開始在丹麥的哥本哈根普及,政府一直不斷加大對自行車基礎(chǔ)設(shè)施的建設(shè),市內(nèi)將近有400公里的自行車道,50%的哥本哈根人每天騎車上班上學(xué)。
第二名是阿姆斯特丹,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騎車城市之一,擁有令人輕松愉悅的自行車文化。騎車是他們的主流出行方式,政府設(shè)立了大量30公里時速限速區(qū),確保交通安全的同時讓居民享受“慢生活”。
懷著一顆期待的心,翻到了文章的最后,也沒看到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的身影。
亞洲僅有東京上過榜,中國作為曾經(jīng)的自行車大國,連上榜的資格也沒有,城市綠道等配套設(shè)施,在GDP飛速增長的今天,一直被忽視著。
一個城市如果適合自行車騎行的話,它的幸福指數(shù)一定是非常高的。因為首先它應(yīng)該有自行車道,然后有綠樹,因為如果沒有綠樹夏天會非常熱??諝庖矐?yīng)該良好,這樣人們才愿意去騎行。
我很認(rèn)同摩拜CEO胡瑋煒上述所說的話,一個城市有多少人主動愿意騎自行車,代表了這個城市幸福指數(shù)的高低。
想起學(xué)生時代,周末的午后,很多同學(xué)都會騎著杭州的公共自行車,繞著西湖騎行一圈的時光。
避開游人如織的斷橋白堤,緩緩的騎到西湖人少的另一側(cè),去游遍西湖十景,蘇堤春曉、曲院風(fēng)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花港觀魚、柳浪聞鶯......
就像到很多地方旅游的時候,游記攻略上總會提到,租一輛單車,去繞湖一圈或騎過某某大道,是最佳的出行方式。
騎行是一種詩意的修行。我們總是在一個箱子里面。住宅是一個箱子,辦公場地是一個箱子,汽車也是一個箱子,我們幾乎接觸不到這個城市。
只有在騎行中,我們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這座城市的人文風(fēng)貌,穿過一條條小弄堂,穿過擁擠的人潮,去聽一聽路人在街邊談?wù)摰脑掝},好好的感受所謂的“市井炊煙”。
在上海,感謝共享單車的出現(xiàn)。很多時候出門,我不會再去坐地鐵或打滴滴,而且看到很多人和我一樣,更愿意用手機(jī)掃一下二維碼,開個鎖,騎一輛單車。
即可到達(dá)不遠(yuǎn)的目的地,不僅快捷,而且更加的隨意自由,也更能感受這個繁花似錦的春天。
共享單車的出現(xiàn),讓人們重新回到了騎行的世界,也讓很多大城市的通病顯露無疑。
現(xiàn)在大部分城市為了追求出行效率,擴(kuò)寬機(jī)動車道,建設(shè)城市快車道,推廣快速公交系統(tǒng),相對忽視了自行車出行的慢行配套設(shè)施。
從而間接造成了單車亂停亂放、違規(guī)搶道的現(xiàn)象,偌大的城市的卻與綠色出行的,解決最后一公里交通的,共享單車兼容不足。
共享單車的出現(xiàn),讓人們重新回到了騎行的世界,也在重新考驗國人的素質(zhì)與修養(yǎng)。
私自加鎖,輪胎被戳爆,車身被破壞,在外投放的共享單車的損毀率一直高居不下,更有甚者,被貼上了“牛皮癬”小廣告,被放在閑魚上出售,被扔進(jìn)河里。
我想沒有人會否認(rèn),共享單車的出現(xiàn),是一件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改變城市、影響人們生活。
不僅需要摩拜、OFO單車企業(yè)自身范疇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社區(qū)的通力合作,做好城市綠道等配套設(shè)施的建設(shè)。更需要我們每個人的文明行車,推動社會文明的進(jìn)步,讓城市更美好。
胡瑋煒在一次演講中如是說,“如果失敗了,就當(dāng)做公益吧。”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都不會希望她失敗的,我們厭倦了每天被束縛在一個個箱子里面,喘不過氣來。
我們希望能有這樣一種方式,去感受一個城市365天的脈動,去感受真實的生活氣息。
真心期待幾年之后,各式各樣的共享單車成為中國城市街頭的一張張綠色名片。騎行改變城市,更創(chuàng)造美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