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玲是我的高中好友,很巧合和幸運我們畢業留在了在同一個一線城市奮斗,轉眼工作也快十年了,為工作和生活奔波的我們終于在上個月的一天相聚了,不得不感慨時間真的是一把殺豬刀啊,一眨眼再相聚時都已是孩他媽了。
當我們聊到工作時,玲向我坦白了她最近苦惱的一個問題:工作快十年了,當初一起進入職場的同事,憑什么有的人一路向前,而自己卻在原地踏步,有點郁悶。
其實我身邊也經常會有人這樣說:“憑什么別人比我拿得多?憑什么別人比我晉升快?”
面對這么多的“憑什么”問題,我們該怎么破?
如果在一些事業編單位,每個人手捧一個“鐵飯碗”,拿著一份“死工資”,可能每個人之間的差距還不會特別懸殊,但是這樣的單位會越來越少。
但如果是在一些公司,那些混吃混喝的同事,很可能被“腐食者”盯上成為犧牲品。
因為如果在一個單位,無論能力高低,業績好壞,最后都有人來原諒,都不會遭到淘汰,那么這個單位將擠滿了“將死”的個體,這個單位最終也會死掉。
2.
在回答“憑什么”這類問題之前,我們先耐心的看完下面這個故事。
張三和李四同時受雇于一家店鋪,拿同樣的薪水。
一段時間后,張三青云直上,李四卻原地踏步。
李四想不通,老板為何厚此薄彼?
老板于是說:“李四,你現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賣土豆的嗎?”
一會兒,李四回來匯報:“只有一個農民拉了一車土豆在賣。”
“有多少?”老板又問。
李四沒有問過,于是趕緊又跑到集上,然后回來告訴老板:“一共40袋土豆。”
“價格呢?”“您沒有叫我打聽價格。”李四委屈地申明。
老板又把張三叫來:“張三,你現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賣土豆的嗎?”
張三也很快就從集市上回來了,他一口氣向老板匯報說:“今天集市上只有一個農民在賣土豆,一共40袋,價格是兩毛五分錢一斤。我看了一下,這些土豆的質量不錯,價格也便宜,于是順便帶回來一個讓您看看。”
張三邊說邊從提包里拿出土豆,“我想這么便宜的土豆一定可以賺錢,根據我們以往的銷量,40袋土豆在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全部賣掉。而且,咱們全部買下還可以再適當優惠。所以,我把那個農民也帶來了,他現在正在外面等您回話呢……”
看完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
如果你是老板的話,張三和李四你會選擇留在哪一個,而哪一個會被裁掉?
答案很明顯!
3.
那么老板為什么會賞識張三這樣的下屬呢?
那是因為張三具備了作為一個好的下屬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超預期供應!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下屬,都是你上級領導的下屬,而你如果想成為一個另上司滿意的下屬,達到所謂“勝任”的目標,必須具備這個能力。
完成一個工作,完成的好壞有“一般”和“優秀”兩個標準,把工作完成,是大部分人都能做到的,而把工作做得漂亮,才能顯示其能力高低。應從思想深處有一種“不甘于一般”的想法,每項工作都瞄準“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的標準,潛心捉摸把工作做好的方法和門路,最后用"十二分”的認真態度完成好,久而久之,必定會被老板發現。
因為那句老話:“是金子怎么也擋不住它的光芒”。
同樣,自己也有很明顯的感受。
自己所在的單位是事業單位,有些快要退休的同事就不做評論了,因為升職加薪的通道幾乎關閉,這一部分同事的心理預期很明確:等著退休那退休金就OK了。
還有一部分同事的心態也很明確:反正事業單位一般也不會失業,拿著一份雖然撐不著但也餓不到的穩定的薪水,每天把自己分內的工作做好就OK了,多一點的工作也不愿意去做。對于保持有這樣想法的人很難讓領導想培養和提拔你,把本職工作保質保量的做完,只是你保住這份工作的基礎而已。
當然還有一小部分同事,不但能把自己的工作完成,而且還能超出預期的做好,時不時的在恰當的時候給領導提出一些改進工作的建議,當然是領導“所寵幸”的對象了。
所以,我們有時候,總是一味在抱怨一些外界的東西,但是翻過來思考一下,你自己把工作做到了“極致”了么?
4.
那么,如何增強自己的下屬力,讓工作成果超出預期呢?
寧向東老師提出的三個方法我覺得非常實用:
工作的“獨特性”、職位的“不可替代性”和工作成果的“標志性”
獨特性、不可替代性和標志性之間是一環扣一環的,是有邏輯遞進關系的。
首先、花時間去了解工作的核心內容,注意學習并創造一些獨特的方法,特別是一些具有創新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工作的訣竅越多,獨特性越強,意味著越難以被別人取代。
如果你的工作訣竅沒人可以掌握,你的實力就是超群的,接下來,你需要考慮的是要不要把你的創新方法整理出來,供別人學習。如果是這樣,你就為單位帶來了貢獻,開始具備向領導崗位進軍的基礎。
至此,你掌握了如何升職加薪的“秘籍”了吧,那就開始行動吧!
行勝于言,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