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于孩子只能擁有兩種能力,那么一定是“閱讀”和“思考力”。
因為一個有閱讀能力的人,就相當于是擁有了終身主動自我學習的能力;
活到老,學到老,這樣的人很可怕;
一個有思考力的人,就相當于擁有了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多的時候,都在悄無聲息地彰顯出他的與眾不同。
有次群里約球差個人C說:喊K來打球吧。
我看到了趕緊群里回復:K不得來。
C馬上追問:你怎么知道?
我斬釘截鐵的說:恩,我就知道,我可以肯定他不得來。
其他人還不知什么情況時,一位老師對C說:你不要問了,老實人……
因為這老師知道我每周五晚都會雷打不動的打球,而今晚我剛好沒跟他們一起打,那肯定就是約了其他人打。
那既然我如此篤信K不得來,肯定就是K被我邀約打球了。
這就是“思考力”的習慣,無聲無息,無影無蹤,威力卻無邊無際。
眾人都在窮追原因時,
他習慣性的思考,答案早已在心中。
群里冥冥眾生,他顯得格外的耀眼、鶴立雞群又獨居一格、毫無聲張地彰顯出“硬”實力。
周末,女兒和我一起去上班。(婆婆媽不在家,她說她一個人在家覺得沒安全感)
女兒在前我在后,剛到車庫。
他就友好的問:你今天又不上班,打球?。?/p>
我懵了一哈,依然微笑著回道:今天上班咧。
然后我腦殼里開始“呼風喚雨”般思考:或許“中國式”問候就是這樣的吧:
手里拎著菜問道:耶,你去買的菜?。?/p>
菜市場門口遇到:你也來買菜的嗎?
鄉下農村時,看到別人端著剛吃完的空飯碗問:你才吃完飯啊?
我從小都是這樣問大的。
從不思考,沒得思考的習慣;隨處可見這樣的問題。
來到車上,本來就卡著時間點出發的我,并沒急著馬上開車。
我打好火,系上安全帶,左手搭在方向盤上,右側身跟女兒對話:你看我這身模樣,像是去打球的嗎?
身穿著工作服,腳穿皮鞋,也沒背球包,怎么就判斷我是去打球咧?
女兒說:你不要在意他的話,人家或許是隨便一問。
不是在意。
這就說明:做任何事兒,說任何話,都要帶著“思考力”。
他可能就是看到人了,根本沒做任何思考,直接脫口而出,隨便一問。
一個人的說話處事兒,不知不覺地就顯現出他階層和質量。
【不要有所期待,要么解決,要么接受】
不要對別人、對社會、對這個世界有過多的期待。
不要高估你在別人心中的位置和份量,永遠不要自以為是,或許你在他們眼里就是根草。
永遠要求自己,永遠向內求,而不是去要求他人。
上次我突然決定帶爸媽去北京。
經過多方面研究決定:下下周時間是最好的。
當我以為:
只要上面領導批假,調換下時間無損他人任何利益的問題,那就是一句話的事兒。
結果出乎了我的意料。
如果是以前,我會傷心難過、心里會堵,會有情緒。
但今天我想到的是:
愿意是情分,不愿意是本份。
不要求別人,只內求自己。
要么自己解決;要么接受事實。
后來經過冷靜思考,才幾分鐘時間,我就想到了另一個方案;
沒有內耗;沒有情緒;沒有浪費一分鐘時間。
為照顧外婆,我婆婆媽煮的飯都比較軟。對于我們年輕人來說,真心吃不慣。
換作以前,可能會向老公抱怨;可能會給婆婆媽委婉地說:用兩個鍋蒸飯嘛;
但這次,我既沒向老公抱怨;也沒要求婆婆媽怎么怎么的。
我是直接拿出家里另一個電飯鍋。用小電飯鍋煮我和女兒的米飯;然后用另一個電飯鍋多摻點水,煮給外婆和婆婆媽,盡量煮得軟爛些。
早上起來吃完早餐,我就自己動手直接把中午的米飯蒸上,不插電,然后去上班。等婆婆媽中午做飯時,都是明白人,一看就懂的。
凡事多要求自己:
看上去,好像是我們自己受委屈了;
好像是我們自己動手、自己受累了。
但不吵不鬧,輕松很自然的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讓自己擁有一個好心情;
讓家庭更和諧,得到的不是更多嗎???
別人給力,請感恩;
別人不給力,自己解決,解決不了,自己承擔。
“不要對別人有太多期待”有了這個觀念,生活不會再那么一地雞毛,會愜意很多喲。不信你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