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雨后的氣溫微熱,夜里也睡不好。抿一口咖啡,大腦沉濁的氣息被沖散,一天的工作在清醒中開始。
墻角的薔薇花開了又謝,還未來的及細看一眼這清雅的暮春之色,轉眼又快到盛夏了。時光如梭,真正感受到這幾個字,便是如當下這般時光。
“對于年輕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對于三十歲以后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握不住指尖的沙,無法換回的也只是記憶。
日子在匆忙和平淡中日漸溜走,不著一絲痕跡。其實并未忙碌到轉不開身,充斥腦海的一樁樁事件,也未可不能短暫地拋棄腦后,放空身心。放不下的塵事,逃不出的生活,也只是豁達不及罷了。圍城中如困獸,或許,只因你我皆是普通人。
最近老是聽朋友說,生活很無聊,過的太沒勁。在這平淡如水的日子,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悵然若失,憂郁地感嘆,卻似乎又是無能為力。是什么偷走了我們的激情和快樂呢?
抬頭看看天空,依然是清澈湛藍,最愛的初夏,明媚而清朗。隱隱花香藏在微涼的風里,有一種舒朗的好美在這樣的季節里緩緩地蔓延,流淌在每一個波瀾不驚的日子里。還未灼熱的陽光透過樹叢零星地灑滿草地。白色的帆布鞋一深一淺地趟過,跳躍著青春的氣息。
不似春日的玉蘭秋日的桂菊,五月的花香淡而舒緩,有一種稚嫩的清新。望著滿目青翠,如此也趟不過心房的陰霾。
該如何定義青春?三十歲,果真是站在青春的尾巴上了,回首過去的那些日子,有種不舍埋葬的莊嚴感。
黯然、心慌、焦灼、不安全感。再也無十年前那份對生命無所顧忌的狂熱和憧憬,也再無年少時一切不著實際的幻想。不再對不著邊際的事物感興趣,也不再放任自己散漫無邊的文藝。一切只因為老了嗎?
孤獨本是個體命定的結局,我們只能既定的宿命里尋找關系聯絡下讓精神有所依托的人和事。尼采曾說“知道為什么活著的人,幾乎可以承受一切苦難。”苦難算不得什么,精神的貧瘠和空虛當真才是最難熬的。知道為什么活著,認識真正的自己。自我的覺醒讓人始終有一種想要向上掙脫的力量,悲哀的卻也怎樣也擺脫不了的圍城中被掩埋靈魂的宿命。
成長正是以這樣的覺醒和痛苦為代價的,等價交換的是更高一種層面上的意識支撐。我想當真可能不是老了的原因,而是在人生階段的過渡中所必然經歷的成長和意識覺醒。你不再被簡單的事物所吸引,不再那樣容易獲得單純的快樂和歡愉。當年少時能輕而易舉吸引你的事物赤裸地擺在眼前時,你卻能一眼穿透表面的虛妄看到其本質的屬性。你不再會因為周遭的事情而開心或憂慮,不再過度地悲傷和歡喜。一切都不只是眼前所看到的那樣,你驚訝于自己頭腦的進化,卻在愈漸失去自由灑脫的天性。
簡單的事物不再能夠輕易地影響你的情緒,你需要更加強大的精神層面的依托。自我意識在逐漸加深又似乎在逐漸遠離,一葉障目不可在混沌中掙扎逃離。拼命地找回自我又拼命地質問活著的意義。
這樣的過程亦或是一種煉獄。在青春的路上拼命地追逐奔跑,不想回過頭來確是一片虛無的空曠。但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唯有觸到過云端才能可更加深刻地理解當下這份腳踏實地的意義。
必須理性而清醒地活著,似乎成了強迫癥,放佛唯有這樣,才能做出每一個正確的判斷和理性的選擇,才能成就自己未來的人生,獲得一種理所當然的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來自于個體價值的被認可。而個體價值只有在社會關系中才能獲得真正的認可,可社會關系又來自于多方和復雜的因素。因此,當人生成長到一定階段,幸福和快樂獲取的途徑可能會發生一定的改變。從以前物質和表象的層面提升到了精神和價值層面。當一個人精神始終貧瘠,價值不被認可和接受,那是再多的物質也無法滿足的。
人生路漫漫,越往前走卻越難快樂的人又豈在少數。是我們想要的越來越多嗎?不是,是我們想要的越來越難以滿足,并且是他人和他物更加無法滿足的,回歸自我的修心,或許才能真正地救贖。任何學科的研究終極都是哲學問題,看來人生也如此,也許,唯有能解釋為什么活著的人,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