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的誕生》第二期找來了星二代楊玏PK王亮,演了一出重組家庭慪氣團聚催淚戲。心機劇組根本志不在此,他們更多的,是想用楊玏的父親楊立新,和評委宋丹丹串起一個時代回憶——《我愛我家》。
首開我國情景喜劇先河的《我愛我家》,簡直是改革開放時代的縮影,九十年代的人們,吃什么,穿什么,討論什么,都可以在北京這個六口之家及鄰里親朋的日常中窺豹一斑。
《我愛我家》可以說是一部由人藝(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人鼎力相助,完全帶有人藝印記的戲。
從國外發現情景喜劇并策劃《我愛我家》的導演英達,當時是人藝的導演,在沒有人知道這部戲會不會成功的情況下,他拉來的只能是熟悉的人藝關系戶——“和平”宋丹丹(當時也是英達妻子),“賈志國”楊立新、“于大媽”金雅琴,“胡學范”英若誠(英達父親),“孟朝陽”張永強,“胡三”何冰,客串的濮存昕……一水的全是人藝演員。
老爺子“傅明”的飾演者,原定的是人藝的朱旭,檔期問題才換成了文興宇。就連執行導演林叢(后來導演了《家有兒女》),也是人藝大院找來的——她是大導林兆華的女兒。
這樣看來,《我愛我家》還挺像長篇人藝小話劇的電視劇版。而人藝,也和片中這一家六口一樣,本身就是個老派的小家庭。
我用來形容人藝的“老派”是個中性詞。一方面,人藝固執守成,經典劇目演來演去都是曹禺老舍,談不上過時,但也沒啥新東西;出于實力和人氣原因,大戲主演找來找去都是濮存昕、何冰、徐帆、宋丹丹等人,新人難出頭;特邀陳道明來演《喜劇的憂傷》,最高規格的演出費也只是1500塊(還沒白領賺得多),劇場財政堪憂,也逼得演員必須靠演影視劇來多賺外快補貼家用。
另一方面,這種“老派”也是堅守傳統,專心修煉,不為浮躁外界所動的信念。在影視劇演員演出費用水漲船高、粉絲文化盛行的今天,人藝還是老老實實做嚴肅戲劇,品質始終如一。
人藝有自己的一套鍛煉演員的系統,放在影視劇中處理不好會被觀眾說太多戲劇腔,但是然而在話劇舞臺上卻是行之有效的——例如,他們上臺不用帶麥克風,聲音就能傳到二十排之外。人藝人在影視正劇中經常能大放異彩,碰上演技渣的簡直是無情碾壓,你們看看《人民的名義》中的人藝代表達康書記和鄭西坡就知道了。
也正因為人藝對資質、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選出來的人基本上都是有共同點的,因而人藝內部的夫妻檔、父子檔、同學檔可不少。
受父母熏陶,子承父業的是臺柱子濮存昕。他父親就是人藝演員、導演蘇民。因父親的聲望,濮存昕進入人藝承受了太多的期望,出去拍影視劇最多的那些年,也許是他承受不了這種壓力的另一種出走。然而從小跟著父親的濮存昕抗拒不了舞臺的誘惑,還是回來了。有好些年,濮存昕的年均話劇演出高達上百場。父子二人合作過不少經典劇目,《李白》和《蔡文姬》,都是濮存昕主演,蘇民導演。
夫妻檔基本是都是大家有共同興趣愛好而漸漸走在一起的,如英達的父親英若誠和母親吳世良,夫婦二人在清華讀書時已情投意合,畢業后雙雙來到人藝工作,英若誠演戲,吳世良做翻譯。
《人民的名義》中的達康書記和歐陽菁——吳剛和岳秀清現實中也是一對夫婦,他們還是人藝85班的同學;前后加入人藝的胡軍和盧芳因排練《軍用列車》而一戲生情。主演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王雷和李小萌夫婦,則是王雷先考上人藝,后勸說童星出身的李小萌獲得中戲畢業證書后,考入人藝——大概是為了夫婦腳步一致,共同進步吧。
現在人藝招人都是出公示后競爭上崗,實際上早期人藝是有自己的培訓班的,畢業后選入人藝,號稱“人藝五虎”的馮遠征、吳剛、丁志城、王剛、高冬平,就是就是當年85班里僅有的五個男生。而楊立新、宋丹丹則分別是75、83年培訓班的學員。
人藝取消培訓班后,1987年與中央戲劇學院合作開了人藝班,中戲定向培養,人藝擇優錄取。徐帆、胡軍、何冰、陳小藝、龔麗君等人藝的中流砥柱,都是87年的老同學。這群人關系不錯,當年在人藝坐了不少年冷板凳,潛心修煉演技的何冰,就是靠徐帆的引薦,在馮小剛的許多電影中擔任出彩配角。
這很容易理解,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加上漫長的學習和排練,讓人藝人的相處,早已結成親人,或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如《我愛我家》的家人鄰里一般。比起血緣、地域,這些人更多的,是因為“熱愛戲劇”這一核心理念而走到了一起,不斷往藝術的山峰上攀爬。
這個小小的人藝家庭圈,有其溫馨互助的一面,同時也是嚴苛無情的——入圈最大的標準,沒有其他,就是能耐。2004年中戲的第二屆人藝班,被人藝寄予厚望,最后卻沒了下文,我們只知道,最后出現在人藝官網演員名單中的,只有阿楠和原雨,是04人藝班的。最后這個班的大多數,都去了演藝圈摸爬滾打,最著名的,大概是演了《煎餅俠》、《縫紉機樂隊》的喬杉。
資本吹皺了演藝圈的一池春水,不知道會不會擊中人藝這個牢固的小家庭。人藝的大導演們年歲已高,臺柱子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年輕的演員想掐尖,然而功底不夠也出不了頭——人藝就像滿身絕活卻年事已高的老人,本事不少然而卻難發明什么新鮮玩意了。人藝圈內的人互相賞識、抱團取暖固然是好事,但也隔絕了不同思想的碰撞。曾經人藝人引以為傲的“人藝范”,也遭受了新一代觀眾的不買賬——2014年上演的人藝經典大戲《雷雨》,在北京和上海都分別遭遇笑場。
老藝術家們相繼離去,濮存昕和楊立新也快退休了,在人藝青黃不接的當口,馮遠征接過了人藝演員隊隊長的重擔,“我開始意識到人藝要延續輝煌,就得有人站出來告訴年輕人該怎么做。”除了“戲比天大”,馮遠征最想讓年輕演員感受到的,就是“把人藝當家”的理念。“在心里真正把它當家,你才會心甘情愿為它付出。”
所謂家,就是玩得再瘋再野,也會回去的地方。值得慶幸的是,在演藝圈闖出名氣的人藝人毛俊杰(《丑女無敵》)和宋軼(《偽裝者》),今年又再次回到了人藝的舞臺上,為觀眾獻上《阮玲玉》和《結婚進行曲》。
他們,就是人藝的未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