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讀古文的朋友,常能遇到一些“通假字”,“通假”有“通用、假借”的意思,即用讀音或形狀相似的字取代原詞。
常見的通假字有“女、汝”,“知、智”,“說、悅”等。料其原委,使用通假而不用本字的原因大抵有許多,其中有一條應當是方便的緣故。因為很多通假字相比本字都顯得要簡略。而筆劃少這件事在沒有紙墨,只有竹簡、刀筆的年代里很重要。
從這個角度上說,現如今內地使用的“簡化字”,是一種極大范圍的“通假”。但所有的通假字都有一個弊端,即容易失去本字所能表達的“雅意”。比如“愛”無“心”(愛),比如“龍”類“尤”(龍)
與此同時,一部分簡化字在形體上也存在不夠對稱優雅的問題。故而哪怕是在內地,毛筆書法家們也是寫繁體為絕大多數。(濁除外,因為就不認識幾個繁體字)
從古時的“通假”,到如今的“簡化”。從這其中可以窺見的是文流的變遷、時代的滄桑。在上古的上古,言語文辭剛初創的時,字也簡略、詞也簡略。比如“軒轅”、“堯”,“舜”,大多如此。
再后來人心傲慢漸增,字詞也繁復,始皇帝以為單單“皇”與“帝”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功績,于是自稱為“皇帝”。
再后來,人心漸漸受不了繁文縟節的困擾,于是一切一切又重歸于簡單,就如同現在的簡化字。
時至如今,簡化字用的久了,衣食無憂的人們開始尋求精神上的富足,于是他們又重拾起了過去的禮儀,向往繁體字所表達的種種豐富內涵。
這簡單到復雜,復雜到極致又重歸于簡單,而后簡單又開始變復雜。五千年來,竟然是一個輪回!
時代變遷,亦足以感慨良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