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一個人的情緒不穩定,他的生活也常常是一團糟,甚至會帶來人生的災難。
(別為壞情緒買單)
湖南一位27歲的媽媽,因3歲兒子貪玩不吃飯,把孩子叫到廁所用拳腳進行“教訓”,不料下手太重,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打死了。
這位媽媽發現兒子沒有呼吸后,割腕自盡想和兒子一起死去,但被送到醫院搶救過來,孩子卻永遠醒不過來了。
很多網友評論說這個母親不配做媽媽。但如果她真的不愛自己的孩子,又怎會在發現孩子死后割腕自盡呢?
她只是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在盛怒的時候,大腦充血、思維混亂,甚至會失去理智。
因為沒有控制住心中的怒火,這位媽媽硬生生地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送上了黃泉路。
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是要為之買單的。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很出名的判斷,被稱為“費斯汀格法則”:
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簡單來說,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90%都是我們能掌控的。
所以,永遠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失控,不要因為生活中10%的不可控,而毀了90%可控的人生。
(別做情緒的奴隸)
前不久,我和一位同事閑聊,她說高中老師留給她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
“金錢如糞土,臉面值千金。”
所以每當自己情緒很差的時候,她都會用這句話來告誡自己,不要因為情緒失控讓自己成了笑話。
壞情緒突然出現時,必要的沉默,也是一種成熟。
與其哭泣或憤怒,倒不如收拾起那些負面的情緒,跟自己的未來暗暗較勁。
正如劉同所說:
如果一個人影響到了你的情緒,你的焦點應該放在控制自己的情緒上,而不是影響你情緒的人身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自信起來。
奧里森·馬登在《一生的資本》里就直言:
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無論境況多么糟糕,你應該努力去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讓自己做個溫柔而有力量的人,后來你就會發現:
熬過深夜痛哭,天亮依然鏗鏘如故。
那些曾讓你崩潰的、痛苦的、恐懼的事情,在你忙碌又充實又鮮活的日子里,
不值一提。
(做情緒的主人)
那么,如何科學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呢,做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呢?我給你六點建議:
1. 從十數到一
當氣憤的時候,慢慢由十倒數到一再說話;深呼吸,說話的聲音與速度要保持平穩。
2. 暫時離開現場
處在劇烈情緒狀態時,暫時離開惹怒你的人,找個安全的地方讓自己靜一靜,比如回房間。
3. 轉移注意力
當火氣上涌時,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比如發現自己要發脾氣的時候先去泡杯茶。
4. 換位思考
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通過互換角色,體會別人的情緒與感受,并試著去理解對方。
5. 冷靜后再溝通
請記住,永遠不要在生氣的時候去理論,待自己冷靜下來的時候,再去平靜的溝通、解決問題。
6. 給情緒找個出口
比如去進行激烈的體育運動,找信得過的人傾訴,適當的時候也可以哭一場或者大聲喊叫。
控制好情緒,才能控制局面。
不會被憤怒情緒沖昏頭腦的人,很難被激怒,也就很難被他人左右;
不會被悲傷影響思緒的人,看似冷酷無情,實則是堅韌,他們的內心強大到不可撼搖;
不將好惡顯于色的人,是真正的聰明人,活得都很克制和理性,少了無數是非糾葛……
林語堂說過:一個心地干凈、思路清晰、沒有多余情緒和妄念的人,是會帶給人安全感的。因為他不傷人,也不自傷。不制造麻煩,也不麻煩別人。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持戒。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失為另一種強大。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你才能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