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終身學習的踐行者譚瑤琳,你們可以叫我Telling,它既是我中文名的諧音,也代表我這人熱愛溝通與表達。
不知大家是否看了羅振宇今年的跨年演講——《原來,還能這么干》。
如果看過,當天跨年演講給你們留下最深印象的內容是什么呢?
在我的朋友圈里,這張截圖的轉載率最高,因為它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引發大家的共鳴。隨著年紀的日漸增長,你的身邊是否有這樣一群愿意帶你、用你、捧你、跟你和請教的人呢?
前一段時間,在給某大學應屆畢業生做的一場演講中,我提到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投資者”。
如果從投資人這個角度來思考,請問你是如何投資自己人生的?
回顧我們的一天,是由三個8小時組成的。第一個8小時,大家都在工作。第二個8小時,大家都在睡覺。第三個8小時,才是決定著我們未來人生的關鍵,這是著名的“三八理論”。今天我將為大家分享兩個我自己人生投資的故事,希望對大家來說可以有點啟發。
第一個故事:是關于重拾學習,在職場涅槃重生。
我目前就職于一家世界500強國企,主要從事政企大客戶的工作。不知你們入職的初衷為何?反正我當初的想法很簡單,想著國企嘛~不就是過著“朝九晚五”的白領生活:上班打打卡,下班喝喝茶。
實際情況是:剛入職我被分配到了星沙分公司,每天六點早起從南邊跑到北邊上班,晚上下班后還要陪客戶,一天下來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有人會說,那按照這樣的工作節奏,兩三年后應該就會升職加薪了吧?我自己當時就是這么認為的。
入職后的第第三年國慶前夕,我剛到機場,準備享受愉快的旅行假期時,收到了人力資源部發來的通知:“請在9月30日前完成工作交接,并到新部門報道。”頓時,我內心有一萬頭草泥馬呼嘯而過——辛辛苦苦、拼死拼命,換來的不是“升職加薪”,而是“調離”。原來,職場中即使你付出了再多,也不一定有回報。到了新的崗位,一切都歸零,一切都得從頭開始。
但幸運地是,我遇到了人生中的導師——番茄,一個積極主動、樂觀開朗、熱愛學習的人。她找到我了解了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一方面安撫我的情緒,另一方面也在幫我分析復盤。當時她提到了一個詞“認知留級”:很多人在告別學生身份的同時,也告別了學習這項事業,在認知上成為了一個留級生,不同于真正意義上的留級,認知的留級往往很難察覺,兩個人可能年紀相仿,但是認知上可能會相差幾十年。從而導致思維模式的不同,甚至影響升職加薪。
雖然我自認為自己很努力的工作,為組織、為企業辛勤付出,但在這個無情的社會里,除了硬技能,還需軟技能。硬技能就是指我們的專業技術能力;軟技能則囊括學習、創新、溝通、傾聽、說服、自我激勵、團隊建設、時間管理等多種非技術性能力的綜合,是一種個人高維價值的實現。
在今年羅振宇的跨年演講中也提到了這個詞,而且說的特別扎心。
“如果你沒有軟技能,旁人都知道,只有你不知道”。
還好當時番茄及時點醒了我,為提升軟技能,她推薦我加入到一個提升溝通力、領導力和培訓力的非盈利組織——AACTP長沙培訓師俱樂部。俱樂部的口號是:“人人都是培訓師,教就是最好的學”!番茄作為當時俱樂部的主席,看到她在臺上自信瀟灑的進行公眾演講,并對很多會議流程提供精準又獨有見地的點評,我的內心既激動又羨慕,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那顆閃閃發光的星星。后來,我通過將俱樂部中學習到的軟技能嫁接到職場工作中,得到了部門的領導和同事的認可,也相繼在公司的相關競聘中取得了一定成績。
所以,面對失敗,跌倒爬起來,就算再次失敗又如何?
每一塊烏云都鑲著金邊,所以,遭遇才會特別明顯。
也正因為在職場中的這次涅槃重生,才讓我與這位導師結下了緣分,才加入到一個終身學習的演講組織,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第二個故事:是關于持續學習,開啟斜杠人生的。
我原本是一個跟熱愛學習沾不上邊,空有三分鐘熱度的拖延癥晚癌患者。年初立下的讀書計劃,年尾仍然只是個計劃。
為何別人做的到,而我卻總是半途而廢?
相信很多伙伴都有和我一樣的困惑。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這不是我們熱愛的事情。
那如何把學習當成自己熱愛的事情呢?
我們需要帶著問題學習—以終為始,明確目標。
這里的問題是指的Problem而不是question,也就是說它無法單純從百度、谷歌中搜到,而是需要通過書籍、網絡、課程、向人請教等多種渠道學習。
俗話說:一個好問題勝過一千個好答案。
如今的我,通過這個問題,已堅持公眾演講4年,讀書778天,累計聽書256本,去年讀書60本以上。
那我的這個問題是什么呢?
調離到新部門不久,有一次我跟上級領導匯報工作,結果滔滔不絕講了半天,領導聽得一臉懵逼,隨后她忍不住說:“譚瑤琳啊,你真是要改掉說話啰嗦的毛病!”頓時,我的大腦一片空白,一直以為自己是能說會道,原來只是沒有邏輯、毫無重點的在自顧自表達,甚至被別人懷疑自己的專業能力。
當時她說的這句話對我影響非常大,因為我讓非常尊敬的領導失望了。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我下定決心要攻克說話啰嗦的問題。那么該如何做呢?
網絡上有很多提升職場溝通方法的碎片化知識,但這些都只是知識點,相當于沙漠中的一粒沙,若要真正攻克這個問題,就需要聚沙成塔,通過結構化的學習,從問題出發,刻意練習,多渠道學習,并以輸出倒逼輸入,從而達到學有所獲、學以致用的效果。
正好當時正值疫情無法參加線下俱樂部會議,我當時就通過線上會議的形式鏈接到了AACTP全國培訓師的大家庭,這里有一群不論多晚都會給你反饋,不論多忙都會給你指導的大咖們(排名不分先后:Ligo大大、陶然姐、壹姐、賀教授、Leon、茵茵、非暴力溝通組員、金字塔原理組員、問題分析與解決組員等)。通過以學員、組長、助教、教練等多種角色參加大區項目團隊精心籌備的翻轉課堂訓練營、微課設計訓練營、微課點評訓練營等一系列學習營的方式,讓我從一個0基礎的培訓小白,成長為如今的斜杠培訓師。
2020年在疫情期間,我作為俱樂部主席,通過線上的方式開展了一系列“非暴力溝通”、“金字塔原理”等工作坊分享。為了回饋自己從俱樂部學到的東西,我開始擔任長沙培訓師俱樂部的微課導師、演講教練,在小區、中區和大區發起一系列Speechcraft演講工藝坊項目,教授并幫助300多名俱樂部成員學習如何公開演講,如何提升自己的溝通力和領導力等相關技能,收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同時,這些技能嫁接到職場中,對我向上匯報和發表言論也有了很大提升,甚至還因此成為了企業內訓師。
正是通過這些分享和企業授課,我逐漸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情—培訓,我發現當把知識分享給聽眾并得到正反饋的時候,我的內心無比的開心,感覺自己很幸福,因為我的分享可以真正幫助到他人,我覺得培訓是一個很有價值,很有成就感的工作,我希望可以一直做下去。也就這樣,我逐步走上了斜杠培訓師的道路。
為了達成新的目標,我開始學習各類授課技巧的書籍并考取相關證書,同時參加了AACTP全國微課大賽。從俱樂部內部選拔到小區比賽、再到中區比賽和最后的全國比賽,通過以賽帶練的方式,不斷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課件內容。課程的一句話可以死磕一個小時,評委老師的每一個建議都認認真真修改完善,就這樣歷時三個多月,打磨了20多個版本,通過無數次的刻意練習,一次次不斷迭代優化,最終獲得了全國大賽的季軍。
現在的我已經正式成為了《金字塔原理》版權課的認證講師,幫助眾多企業員工將結構化思維和故事思維融入溝通技巧中,以實現工作匯報、高效溝通等領導力和個人影響力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萬萬沒想到,曾經不愛學習,只想“躺平”的我,會成為一個踐行終身學習的人。
正如《習慣的力量》一書中提到的一個數學公式:
1.01的365次方是37.8;0.99的365次方是0.03,兩者相除的倍數是多少?
1260倍,這就是微習慣的力量。
如果你每天進步1%,和你每天退步1%,一年后的差距可能就是1260倍,如果你能持續性學習,終有一天你會驚艷到自己。
羅振宇說:“只有長期主義者,才能成為時間的朋友。”
未來很長,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所以,和我一起做個終身學習者,發現更好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