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智提倡寫卡片讀書法,但朋友在踐行卡片讀書法后,卻發現讀書卡片寫得越多,竟發現失去寫卡片的意義,甚至還不會寫讀書筆記了……
吶呢?!我咋不會呢?我覺得卡片讀書法很好用的說……
我覺得,讀一本本的書就像穿過一片片知識森林,登上一座座知識高峰,欲窮千里目,一覽眾山小,而寫卡片是在一塊自己的土地上播種,先養成一棵知識樹,再復用這個技能,再種成一大片屬于茂盛廣闊的知識森林。
我想,你現在的這種情況大概是:把種子埋下土地,咦,怎么還沒有發芽,怎么那么久,還要澆水松土……自己種樹好麻煩,好懷念我以前去植物園的感覺。
人吶,明明可以進步,為什么要退縮?明明可以學會高階認知,為什么要低水平勤奮?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你只要搞清「工具理性」與「廣義理性」這兩個概念就好。
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Keith E. Stanovich)認為,人類不僅擁有將事情做對的「工具理性」,還擁有將事情做好的「廣義理性」。
工具理性思考如何多快好省地達成目標,注重計算與設計,但凡工具能實現功用,就大范圍使用。工具理性的優點是無須花費心力思考,可大規模復制使用,提高效率,缺點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容易隨波逐流,就像是制度嚴苛的工廠,人們會感覺活在一個沒有生命意義的鐵籠里,如同在生活冰凍黑夜的極地夜晚之中。
而廣義理性則不同,它屬于人類的反省心智,思考做事情背后的意義和價值更宏觀,更關注人性的真善美,提醒人的生命不應該被物化和工具化。廣義理性的優點是思考更有深度,注重科學思辨,提倡創新思維,缺點是個性化思考,不可批量復制。
廣義理性在歷史智者頭腦均有不同體現,是馬奇在《馬奇論管理》中提倡的堂吉訶德精神;是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提及的移情、自制和道德;是丹尼特在《意向立場》提出的 N 度意向性,是王陽明《傳習錄》提出的致良知……
咦,你好像一臉懵逼……沒問題,我繼續用人話加例子再解釋一遍:什么是工具理性?什么是廣義理性?
使用 GTD 是工具理性,掌握自我決定論,用內在驅動,好奇心去做事才是廣義理性;畫思維導圖是工具理性,學會用網狀思考,激發遠距聯想才是廣義理性;使用 GitHub 是工具理性,學會逆向 GitHub 團隊的價值觀,理解高效協作方式才是廣義理性;使用 Mac 機器是工具理性,體會背后設計師簡潔高效、文件組織系統才是廣義理性。
同理,寫卡片是工具理性,會讀書,掌握用卡片來組織知識,寫出一篇篇讀書筆記,生成自己的知識樹,才是廣義理性。
如何用廣義理性來寫卡片呢?
我寫《西蒙的知識樹》的經歷可能會你啟發。
這篇文章是我在看完西蒙的《穿越歧路花園》寫下的讀書筆記,筆記是一張張零散的卡片,卡片與卡片什么沒有連接,但如果你留意看文章末尾的 ChangeLog,你就知道我寫這篇文章歷經多次的構思修改,在卡片與卡片之間建立連接,所以寫成了這篇文章。
如何建立卡片連接呢?文章標題為《西蒙的知識樹》,但這本書并沒有怎么提及知識樹的概念,而我聯想到陽志平老師提及的知識樹、對樹表征結構思考、自我決定論、專家與新手知識區別等知識模型,最后再利用認知寫作學的修辭知識,用樹的隱喻串聯起來。
如何建立更多的卡片連接?多寫印象卡。印象卡,是舊知識與新知識碰撞的火花,是人類發揮遠距聯想、激發內隱知識、爆發想象、涌現創新的最佳場所。所謂:九宵龍吟驚天變,風云際會淺水游。 金磷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嗯,這首詩是正是我此時遠距聯想迸出來的……)。
好奇心播下種子,主題學習建立軀干,書本構成枝丫,卡片構成葉子,便是一棵知識樹。
愿你早日生成自己的知識樹。
ChangeLog
- 2017-06-04 遷移編輯 0.5h
- 2017-06-04 構思、搜集資料、創作初稿 5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