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四大中興名臣”、“晚清第一名臣”、“千古第一完人”、“中國近現代建設的開拓者”的贊譽背后的曾國藩,過得并不那么的如意。
他的性格其實和左宗棠、李鴻章不同,沒有年少風發的壯志豪情,也沒有立志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他的成就,他的罵名,只是他的成長路上,老天安排給他的經歷。
曾國藩并不是一個天資聰穎的人。他常說,自己是同屆讀書最差的一個。但他也是最努力的那個,晚間背書,他一遍一遍地讀,卻始終背不下來,門外來偷東西的小賊都聽不下去了,跟他講他這樣笨,最好還是不要讀書了。曾國藩有時候也講這個故事,用來勸勉后輩讀書需用功。
他讀書不聰明,可能是不適合讀書的緣故,后來雖然勤學苦讀,天分卻始終差些,做應用文是好手,可是文采斐然卻決計和他無關。曾國藩自己也知道這一點,而且他是真心接收的,他沒有抱怨過這些。
他的追求和他的三觀有關。只能說,曾國藩小時候樹立的三觀實在太正了。他信奉儒家,從小就被告知,學問最重要的是有一顆上進的心,要時時嚴厲地要求自己。
如果沒有后面的事,曾國藩可能是一個在自己的世界里讀書耕種的老夫子。可世事如棋,老天把波瀾詭譎的一生安排在了一個一生追求安穩地人的身上。
他出生前,祖父夢到一條巨蟒纏繞在自己家的柱子上;他又有蘚類疾病,從小身上有像鱗片一樣的結痂,于是愈加被親人認為是巨蟒轉世。偏偏他自己也不爭氣,喜歡吃雞肉卻害怕看到雞毛,這個毛病和傳說中的龍蟒相同,結果巨蟒轉世的說法在親兵中流傳開來,慢慢地變成了人人知曉。天選之人,又正逢天下大亂,曾國藩不想出名也很難。
他當了十年的官,已經連升了七級。太平軍亂天下,皇帝命他組建團練,他組建的湘軍成為第一支強大的地方武裝力量。他依著做事要做好的想法,選拔儒生做將領,在鄉勇中招募士兵,在遭受失敗時也被氣得投河、敵人決一生死,結果做著做著,就做成了一支優秀的軍隊,成為消滅太平軍地主力部隊。
他嚴于律己,對家教看待很嚴,每天記日記的習慣保持了大半輩子,給子女的信成為后世父母奉為經典地為人處世哲學與子女家教的圣經。時事雖然艱難,但是嚴格要求自己已經像是習慣一樣自然。他做的泰然,然而在當時人心惶惶的時代,又應民心所需,成為了一個活著的圣人。他的成功史,他的平凡小人物逆襲的故事成為在動蕩的歲月里,儒家宣傳自己的思想,安定人民情緒的最重要的例子。
曾國藩的心中壓力很大。一個默默地做著自己的人,忽然間一舉一動都有了神圣的意義,都有著深謀遠慮的安排,仿佛在深山修行的僧人突然被當做神仙一般。
曾國藩失控過,在擔任湖南總督時,他把官府抓獲的山匪不經審訊地全部殺害,固然有著不可放過的思想在其中,但夾雜在背后的,恐怕還有著自己即將失控的情緒。從他四十七歲開始知道六十一歲去世,他的日記中始終洋溢著灰暗的情緒,抑郁煩躁的情緒始終陪伴著他。
曾國藩曾經說,他這一輩子,什么都不相信,只相信人的命運。命運困擾了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