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時,曾國藩立下做“完人”的目標,這是儒家士人的最高目標。
君子有哪些美好品德呢?曾國藩如是說: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也就是說,凡是君子,都能持勤儉,習勞苦,無論順境逆境,都能泰然處之。
除了這些品質之外,君子有恒和有專也是重要品質。
1.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收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而博觀他途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則大不可。
釋:做任何事情“專”字最可貴。尋求老師不專一,則收益也不會有多深;尋求朋友不專一,則是平淡的交往,不會親近。心又所專,再博覽群書來擴充自己的知識,也不是不可以的。沒有專一的東西,見異思遷,變來變去,是大不應該的。
這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曾國藩寫給諸弟家書,強調“專”的重要性。在給六弟的信中如此談讀書:“此不可不看之書。爾既看《史記》,則斷不可看他書。......無論何書,總須從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亂翻幾頁,摘抄幾篇,而此書之大局精處茫然不知也。”讀書,貴在“專”,只有“專”,才會“精”。讀書如此,天下事也是如此吧。
今人讀書,比之古往,書多,易得,老師也易找。這些一部手機就可以搞定。雖然如此,卻出現了“快餐式消費”,“碎片化閱讀”,于“專”就不大談得上了,“精”就更談不上了。看來,古今之人還得繼續修煉“專”和“精”。
2.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又恒,自如種樹畜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
釋:人生中只有“常”是第一美德。年齡部分老少,事情不分難易,只要行之以恒,自然如同種樹和蓄養牲畜一樣,每天不覺得它在長大,而事實上他在不斷長大。
付出是每天看得見的辛勞,而收獲則是看不見的收益,很多人在這看得見和看不見之間就氣餒了,放棄了。這樣的道理,陶淵明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要由所長,有所盈,唯有不斷堅持。
3.余生平坐無恒之弊,萬事無成。徳無成,業無成,已可深恥矣。......爾欲稍有成就,須從有恒二字下手。
釋:我一生的缺點是沒有恒心,它讓我萬事無成。德無成,業無成,深感愧疚。......你想要有些成就,必須從“有恒”字著手。
這是曾國藩在咸豐九年(1858)給兒子的信,在信中強調“有恒”的重要性。是否“有恒”關系到德業能否有成。
“有恒”“有專”,是讀書“精”和“進”的前提,也是人生能“德業”兼得的條件。
2021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