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對皇權的兩大威脅,一是朝廷內掌握兵權的禁軍將領,二是地方上握有重兵的藩鎮勢力,節度使之類的。
趙匡胤的皇位是怎么來的之前也學過了,跟歷朝歷代的上位者比起來,那可以說是相當輕松,黃袍加身。
所以,他建立宋朝后,為了防止類似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事件的再次發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奪禁軍將領的軍權以加強君主專制,收括地方的權力以加強中央集權,兩者的實質都是加強皇權。
關于趙匡胤削奪禁軍高級將領兵權,宋人筆記有所謂“杯酒釋兵權”的記述。
據說某天晚朝結束,趙匡胤宴請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禁軍系統的兄弟們喝酒。酒酣之際,趙匡胤推心置腹,說當皇帝好讓人心煩意亂、提心吊膽,石守信等表示不解,趙匡胤解釋就是擔心別人也想當皇帝。
石守信連忙稱陛下稱帝是上天旨意,誰還敢有這樣的心思?趙匡胤說你們當然沒有這心思,但你們的部下會不會可能為了自己的富貴,拿個黃袍披在你們身上,這就讓你們為難了。其實你們領兵打仗就是為了升官發財,不如到地方上去享受榮華富貴,既免除我們君臣間相互猜忌,又成全我們兄弟情義。
石守信等人都認為趙匡胤考慮周全,紛紛辭去禁軍職務。這個故事可能只是小說家言,但生動反映了趙匡胤解除禁軍將領的基本方式:經濟贖買而不是政治迫害或暴力相奪。
宋初削奪禁軍將領與地方藩鎮權力的措施,根除了武人對皇權的威脅,但同時也導致宋代武將地位的下降,軍隊中將兵分離,地方軍隊素質下降,嚴重削弱宋朝軍隊的戰斗力。
為了鞏固皇權,宋朝不像漢唐那樣以開國文武功臣及其后代構建核心統治集團,而是通過科舉大量提拔文人擔任官僚,依靠文官系統實現對全國的統治。這種現象被后世學者稱為“重文輕武”。
其實,宋朝一直維持著近百萬的軍隊規模,并以巨額財政作為軍費開支,皇帝又獨享對軍隊的控制權,所謂“輕武”顯然不是指輕視武裝力量,而是猜忌與壓制武人。
不過,看了趙匡胤對那些助自己登上皇位的武將功臣們并沒有下殺手,沒有因擔心他們功高震主而以莫須有的名頭趕盡殺絕,反而是給了他們比較安逸的生活。那些人沒有了作亂的實力之后,也都算安分守己,得以善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