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但是這兩個皇帝對開國功臣的態度卻是截然不同。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手下大將的兵權,讓他們做一個富家翁安享余生,將兵權徹底的抓在了自己的手里,避免了武將反叛權大欺君的威脅。
而朱元璋呢?
他在自己晚年的時候,編織罪名,殺盡了曾經跟隨他南征北戰開創大明江山的開國功臣。哪怕已經告老還鄉賦閑在家的臣子都沒有放過,為的就是為孫子上位掃清障礙和威脅。
按道理來說,趙匡胤和朱元璋都是開國皇帝,為什么對待功臣的態度差別卻是如此之大呢?到底他們誰的方法更好?
其實,他們的方法不存在誰比誰好的說法,他們的做法都是他們所在的時代最好的選擇,時代不同,背景不同,主流思想和風氣情況不同,注定了處理方法不同,畢竟都是開國皇帝,政治眼光絕對不差,他們的辦法都是在當時最適合也是最恰當的做法。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們所在的時代是什么情況就知道了:
趙匡胤所在的時代是中國戰亂的五代十國時期,當時中原大地小國林立,朝代更替頻繁,新朝取代舊主的事件幾乎時刻都在上演。
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一句形容朝代更替的主流思想的話:皇帝也!兵強馬壯者為之!
這句話正是當時混亂社會的人們所思所想和行為認知的真實寫照。
這句話什么意思呢?
就是說,不管是誰,只要你有兵有權,勢力強大,你就能當皇帝。
這就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毫無忠義之心,只要有兵權就會想著反叛當皇帝。
所以五代十國時期朝代更替了那么多,基本上都是前朝有兵權的將領反叛當了新朝皇帝。
根本不知道效忠為何物,真正的是禮崩樂壞綱常損壞到了極致。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如此,直接黃袍加身由將領變成了皇帝,取代了后周。
他雖然借著后周一統天下的大勢基本上統一了中原大地,建立了大宋。
但是手下將領思想沒變,都是來自五代十國時期。
今天能擁立他趙匡胤,以后自然也能擁護別的有兵權的將領造反,或者直接自立。
這絕對不是危言損聽,而是非常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因為在他們的本能的認為,有兵有權的人就能當皇帝,這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的。
這種思想認知是深入人心的,想要一時半會兒改過來根本不可能。
就像我們現在的社會是民主社會,大家都是人人平等的思想,突然有一天有人讓你像古代一樣下跪磕頭行禮,你會愿意嗎?肯定不會。
同理,來自五代十國時期的這些宋朝將領,你讓他一下子由原來的兵力權勢稱雄的思想轉換成忠君愛國的思想會有多難?
這種情況下讓武將掌兵確實危險。
所以,趙匡胤選擇了杯酒釋兵權去掉了他們的兵權 。
而石守信這些人也確實識時務,因為他們也心虛呀。
大家心知肚明,同為將領的時候都是這種想法無所謂,可現在對方是皇帝了,你還是這種想法,如果再不聽皇帝安排,那就是找死了。
這也是趙匡胤能輕松拿下所有人兵權的原因,一來趙匡胤開國皇帝的威嚴在那兒,軍中威望還在,二來將領們心虛,趙匡胤給了他們臺階,對方順著也就下了。
只是這樣雖說兵權是拿回來了,但是因為趙匡胤開始對武將進行打壓,文臣統兵,成了祖制。
后世子孫只能沿襲這個祖制,直接導致大宋的軍備弱的慘不忍睹,被北方游牧民族壓著打,幾百年都沒能翻身。
本來嘛,平時文臣統兵,戰時武將帶兵出征,導致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還缺乏訓練,這樣的兵能打勝仗才怪。
再加上武將的地位低的可憐,處處受著文臣的打壓牽制,就連戰時的軍餉和糧草都在文臣手里掌控,處處掣肘。
可以說,宋朝從建國開始就像是一個殘疾人,文武本是國家的兩條腿,雙腿健康,國家才能健康茁壯的成長,可是宋朝從建國就直接廢了國家的武備,等于擰掉了國家的一條腿,這個國家還能強大嗎?
在宋朝剛開國的時候,趙匡胤這種打壓武將的做法是對的。
畢竟剛建國那會兒武將的威脅太大了。
可是他的失誤就在于沒有為后面做安排,以至于兩宋都是打壓武將的局面斷送了宋朝。
按道理來說宋朝是禮制發展的巔峰,在經過兩代左右的忠君思想教育后,就應該文武齊發展國家才能強盛。
可是沒有。
只能說趙匡胤的這種做法為國家開了統一后穩定的好局面,但也為宋朝的以后發展埋下了禍端吧。
朱元璋殺盡開國功臣
我們再來說說明朝的朱元璋。
歷史上起點最低的開國皇帝,放過牛,當過和尚,要過飯,開局一個碗,硬生生打下了整個大明天下。
太過神奇了,小說都不敢這么寫啊。
要不是我喜歡了解歷史,誰要是給我說有這么一個開國皇帝,我一定以為他是看了本小說在這里吹牛啊。
因為這種神奇的成就,幾千年來歷史上獨一份兒啊。
朱元璋這個人剛進入郭子興的紅巾軍的時候,為人豪爽大氣有勇有謀,作戰勇敢,以至于被郭子興看重,很快職位就升到了超過湯河這個引他從軍的發小的職位。
但是湯河不在乎,還為自己的好兄弟高興。
而且郭子興還把義女馬秀英嫁給了朱元璋。
可以說朱元璋能成就大業,一半的功勞來自于馬秀英這個女人。
這個女人為穩定朱元璋的大后方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也為朱元璋培養了無數的英勇善戰的大將。
正因為大后方有馬秀英在,朱元璋才能毫無顧忌的在前方沖鋒陷陣開疆拓土。
而朱元璋也沒有忘記馬秀英的好,一輩子,馬秀英都是朱元璋唯一放在心尖上的女人。
哪怕后來當了皇帝,其他人怕朱元璋怕的要死,唯恐一點兒不敬就被殺頭,唯有馬秀英一口一個重八的叫著不曾更改,就像普通夫妻一樣。
甚至坐朱元璋的龍椅,和朱元璋公開叫板吵架,到最后還得朱元璋哄著的人,唯有馬秀英一人。
就這么一個女人,長相普通,腳掌比一般女人要大,因此也有大腳馬皇后的稱呼。
但是她的能力卻能讓眾多自以為英雄的男兒汗顏。
能夠讓那些開國老將心悅誠服。
能夠讓那些年輕將領發自內心的叫一聲娘。
為這聲娘,為了大明出生入死了一輩子,哪怕死都是笑著離去,這就是馬秀英。
有這樣一個能力出眾秀外慧中的女強人幫助,朱元璋的事業已經成功了一半。
夫妻搭配,朱元璋也更加奮進,威望更高。
以至于身邊聚集了眾多的猛將賢臣,如文臣的劉伯溫,李善長,猛將的徐達,常遇春,湯河,郭英,傅友德等等。
但也正因為這種威望,朱元璋受到了郭子興的猜忌和忌憚,非常危險。
郭子興擔心朱元璋會威脅到自己兒子以后的統治地位,想除掉他。
有一次,要不是馬皇后把剛烙熟的燒餅放進胸前的衣服里,偷偷帶給關黑屋的朱元璋的話,那一次朱元璋就得故意被活活餓死。當時馬皇后胸前的皮膚都被燒餅燙爛了。
后來經過馬秀英在郭子興夫人那兒想辦法,才讓朱元璋被放了出來,但也在郭子興處待不下去了,只能出去單干。
值得一提的是,紅巾軍中有收義子結拜兄弟的傳統,所以朱元璋的結拜兄弟有24個,都是淮西人。
其中包括湯河,徐達,常遇春等,也就是著名的淮西二十四將。
當然,也正因為這種收義子結拜兄弟的傳統成了后來朱元璋殺盡他們的催命符。
這24人是朱元璋起家的根本,他們跟著朱元璋另起爐灶,陪著朱元璋一路出生入死,建立了大明帝國。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自然就有了皇帝的威嚴。
而這淮西二十四將里除了湯河徐達(常遇春病死)外的其余其他人,似乎還沒意識到君臣有別。
都是打仗勇猛桀驁不馴的主,但是這一點上,卻都很神經大條。
只不過朱元璋也不怎么在乎,因為自己完全有能力鎮住他們。
而且他們對自己對太子也很忠心,這些人都是他留給太子的中堅力量,所以對于他們的桀驁不馴只要不犯大錯也無所謂。
當初藍玉得勝班師回朝的時候,途徑喜峰關,就因為守城士兵開門開的慢了一點,藍玉竟然縱兵毀關入城,按道理來說這是誅九族的死罪,城關和守軍代表著皇帝在此處的政權,藍玉的行為等于是對皇帝兵戎相向,死多少次都不夠的。
但他就是一方面仗著和皇帝太子關系親近,一方面自己立了大功才敢如此。
朱元璋也沒有重罰藍玉,只是把原本準備好的梁國公的爵位改成了涼國公以示警告。
之所以不重罰他,就是因為知道他是太子的心腹,也是自己留給太子的軍中新生代領軍第一人。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誰能想到太子朱標突然病逝呢?
朱標一死,淮西武將立馬成了無主的浮萍。
后來,朱元璋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淮西武將在朱元璋眼里就成了一顆定時炸彈。等他死后孫子上位,這些人立馬會把大明王朝炸的渣都不剩的。
因為淮西武將支持的是太子一脈,在太子的兒子當中,他們支持的是元妃常氏所生,而不是繼妃呂氏所生。
淮西武將彼此之間以及與常遇春家,不是結拜兄弟就是姻親。
彼此的血緣關系更是千絲萬縷。
整個淮西武將集團就是一個整體。
這些人最看重的就是血緣和交情,其次才是忠君愛國。
這也是當初他們能不計生死的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原因。
而支持朱允炆的是江南士族,與淮西武將水火不容。
淮西武將因為血緣親情等關系,也不會支持朱允炆。
而是會支持朱標的嫡次子朱允熥,但偏偏朱允熥膽小怯懦,說話結巴,實在不是當皇帝的料。
朱元璋只能選擇朱允炆。
可是這種決定意味著,朱允炆登基后,淮西武將集團和支持朱允炆的江南士族之間,必然會有一場決定生死的火拼是無法避免的。
江南士族也必然不是淮西武將的對手,到時候朱允炆必然被廢,明朝皇權將會威信喪盡。
這是朱元璋絕對不允許的。
也別指望各藩王能勤王。
最能打仗的藩王就是燕王。
但是燕王打仗的本事,也只是跟隨藍玉傅友德等人學了一招半式而已,燕王能打的過淮西武將的誰?
所以這些武將已經沒有了退路。
也有人會說,難道朱元璋就不能讓這些武將告老還鄉得個善終嗎?
當然能。
但是解決不了問題。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當時紅巾軍的結拜兄弟以及收義子的習俗,在朱元璋的后來的軍隊中也是主流。
畢竟以朱元璋為首的所有大將都是結拜兄弟啊,上行下效嘛。
也正因為這種制度,才讓朱元璋的軍隊作戰勇猛不計生死,團結默契。
而這種軍隊的壞處就是,將領和軍隊之間的聯系隔不開,容易成為私軍。
這也是朱元璋罷免了武將作用不大的原因。
即使你把對方罷免了,但是軍中上到元帥下到小兵,一層串一層,不是結拜兄弟就是義子義孫啥的,整個軍隊就是一個整體,罷免對方有什么用?
最夸張的藍玉僅僅收的義子,在軍中的能叫上名字的,就有三千人了。
叫不上名字的更是數不勝數。
而且好多還是地方上手握兵權的大將,何其可怕?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還能壓得住。
朱元璋要是一死。這些人只要有心反叛,即使被罷免了,到時候只要傳句話到軍中,照樣能調動軍隊反叛。
因為全軍上下都是一家子,而且全軍首先看重的是情分,然后才是忠君思想。
所以說,罷免對方沒用,除非你把幾十萬大軍都罷免了,但是那是不可能的。
這也是我之前為什么說這種結拜關系是催命符的原因了。
所以,朱元璋只剩下最后一種辦法了,那就是殺掉所有淮西武將集團成員。
只有這樣,朱允炆才能坐穩皇位,避免顛覆天下。
所以說,在當時的情況下朱元璋這么做是沒錯的。
雖然殺光了淮西武將集團,但是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武將還是夠用的。
只是朱元璋千算萬算沒算到朱允炆的愚蠢。原本讓手下武將自由發揮就能輕松削藩成功的,就因為朱允炆的瞎指揮導致江山被燕王所奪。
不過這一點與朱元璋沒關系。
所以說這么看下來,朱元璋的做法似乎比趙匡胤的做法更加完美。
因為朱元璋的做法不僅避免了禍亂還沒有后遺癥。
而趙匡胤的做法,卻因為子孫后代的遵守,直接讓宋朝癱瘓到底。
根據對整個王朝的影響來看,還是朱元璋更高明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