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最可貴的是能夠終身堅持,無論是處于何種境況,都能夠堅持對“學”的渴望。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
現在來看,大多數人對于“好學”的理解或許是有些片面的。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食,一米也。
飽,厭也。
居,蹲也。從尸,古者居從古,俗居從足。
安,靜也。從女在宀下。
敏,疾也。
正,是也。從止一以止。
孔子說的這段話大體意思是:一個人對于飲食方面不必強求吃飽或是豐盛,對于居所方面不必強求安適,做事要勤敏,說話要謹慎,要從有道德的人身上或者是書本里找到修正自己偏差或錯誤的道理和方法,做到了這些,就可以說這個人是“好學”的了。
衣食住行是我們生活必備的基本條件,但不必為了它們而無限制的提高,以免陷入對欲望的追求當中,而疲于奔波、無法自拔。如果是為了滿足自己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而把自己的健康放在一邊的話,甚至是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那就更不值得了。
朱熹說:“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意思是說,如果這個人是真正有志向的,不會在吃什么、住什么方面花太多的心思和時間,引申之意就是不重視這些方面的享受,主要精力放在志向上面。
當然了,也有部分人就是想追求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畢竟人生不過短短百年,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活法,那又能說什么。
比如說“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吃飯吃七分飽”“多食粗糧”,或許現在不少人已經遠離了這些。
對人生活上物質方面的基本條件有了建議之后,又講了對“言行”方面的建議。
“勤敏”是什么?就是“勤勞聰敏”。這個“敏”,不僅僅是行動上“敏捷”“快速”以及頭腦上的“聰明”“靈活”,還要做事的時候能夠“扎實”。
所以,“敏”這個字在這里,或許要當作“敦敏”來講。
“慎”在之前講過多次了,“慎言慎行”“慎始善終”,不再多說。
在孔子說的這段話當中,或許“就有道而正焉”這句話是最可貴的。
這一生當中,人不可能一個錯誤都不犯。犯了錯,要力求改過,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但要說的是,人怎么知道自己哪里錯了?要么是有人跟我說,要么是我從書本、電視里、其他地方看到,且有所覺,覺得自己錯了,用俗話說叫“印證”。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能夠相互匡正過失;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書,能夠從中有所啟發,有所覺悟,這都是很可貴的。
有句話說的很好,叫“人貴有自知之明”,同時也有句話相伴,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更有句話叫“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還有句話叫“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孔子說的這段話,或許講的是基于生活基本物質條件上的身心健康、為人處事中的慎言慎行、交諍友而知改。
當然了,我們不是孔子,到底孔子是怎樣想的,或許只有他本人知道,而我們能做的或許是基于當前環境下較為實際合理可行的解讀與踐行。
聲明:本公眾號所有內容為本人現階段理解,日后或將推翻此番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