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章句集注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好,去聲。不求安飽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馀也。然猶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則可謂好學矣。凡言道者,皆謂事物當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尹氏曰:“君子之學,能是四者,可謂篤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如楊墨學仁義而差者也,其流至于無父無君,謂之好學可乎?”
食無求飽
儒家以人的情感、精神和物質需求為出發點,強調民生民食,卻并不追求物質享受。儒家不強調物質享受,不似墨家的清苦。
論語 雍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里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述而: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禮記 王制:
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角尺。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寢不逾廟。
不強調物質享受是修身的重要方面,這在世界各國的思想和宗教里都有體現。
儒家修身,但不苦修,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要滿足,生活水平也需要提高。
禮記 王制:
五十異粻,六十宿肉,七十貳膳,八十常珍;九十,飲食不離寢、膳飲從于游可也。
更著名的一段話是:
鄉黨: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因此儒家便有了些二面性,后世的儒家學者,有清貧的,也有貪圖享受的,又都能從儒家經典里找到依據,由此可知,學習儒家思想,執其兩端,必然不是儒家的真意。
居無求安
居無求安,講的是居住不要追求安全、安逸。
公冶長: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何如其知也?”
臧文仲是孔子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孔子對其頗有微詞,其原因之一便是臧文仲不節儉,不知禮。
君子居住不求安逸,但還是要講求基本安全的。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不居巖墻之下。
泰伯: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罕: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中庸: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敏于事而慎于言
前面在《巧言令色》一篇中已經提過君子的言行,在此不再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