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對讀書人不待見,已經是家喻戶曉。
其實普通老百姓當時過的也不是很舒坦。
一方面,秦法嚴酷,這個眾所周知。
另一方面,秦朝徭役繁重,前面說過筑長城,修道路,建宮殿,造陵墓可以說都是開天辟地的大工程,徭役可想而知。
但是,當時有兩個老百姓的日子過的特別舒服,而且都非常被秦始皇賞識,并立為大家學習的楷模。
司馬遷《史記》中的《貨殖列傳》對這兩個人給了較為濃重的筆墨進行書寫,這在《史記》中是非常少見的。
所以我也把這兩個人的故事拿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以便對秦始皇以及秦朝有個更全面的認識。
后人把這兩個人的故事概括為“封倮譽清”。
先說說什么是封倮。
倮是一個人的名字,這個人生活在秦朝時候的領地烏氏縣。
這個地方主要生活了一些游牧民族,現在應該位于甘肅省涇川縣境內。
為了便于述說,我姑且稱這個人叫烏氏倮吧。
烏氏倮擅長家庭養殖,平時家里養了很多牛啊,羊啊的。
其實這在游牧民族家庭不算什么稀奇事。
不過這個烏氏倮卻不是一個普通的養殖戶。
我們都知道,一般搞家庭養殖肯定是把牛羊賣掉換點錢。
最多搞點副產品,賣點牛奶,牛肉干什么的就很了不起了。
這充其量是個辛苦錢,想發財很難。
但烏氏倮沒有只是這樣干,而是搞起了進出口貿易的生意。
你可能會奇怪,這是現代人的玩法,那個時候怎么會玩這一套啊?
他究竟是怎么搞得呢?
其實烏氏倮的套路也很簡單。
他先把家里的牛羊賣掉換取很多絲綢錦緞,然后再將這些絲綢錦緞拿到國外,賣給當地的游牧民族。
大家都知道,這種絲綢錦緞是漢民族的特產,游牧民族的人特別稀罕這玩意兒。
有一次,他把這些絲綢錦緞拉到附近的游牧民族國家西戎去賣。
這里人平常穿的都是牛皮大衣,羊皮大衣的皮毛制品,
當然現在皮毛制品是非常昂貴的,更是女人的最愛。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說的就是讓大家少消費毛皮,因為野生動物越來越少。
不過在秦朝那會兒對于這些游牧民族來說就稀松平常了,因為到處都是牛羊。
他們看到烏氏倮的絲綢錦緞花花綠綠,柔軟細膩非常稀罕。
見到這么稀罕的東西當然要先給大王說一聲了,看看這到哪里都是老大最金貴。
戎王知道后就讓人把烏氏倮叫過來。
戎王雖然貴為大王,但是他也很少見過這玩意兒,只知道這是漢族達官貴人最喜歡用的。
他拿在手里反復摩挲,愛不釋手,估計心里在想著拿這么好的絲綢錦緞去討好哪個女人呢。
烏氏倮也非常靈光,看透了戎王的心思,心想在人家一畝三分地還不得討好一下人家老大啊,以后生意也好做么。
于是他就主動在貨堆里挑出一些上等的絲綢雙手捧給戎王說:
“大王,您是高貴之人,只有您才能配的上擁有這些綾羅綢緞。這些上等制品是小人送給您的。”
戎王一聽非常高興,但自己是大王么,總不能占人家小老百姓的便宜啊。
于是就不好意思的說:
“你一個做小買賣的,長途跋涉,很不容易,我豈能占你便宜。不過我們這里不像你們秦朝那樣流行金銀財寶。這樣好了,我拿牛羊換你的絲綢,你看如何?”
烏氏倮本來也是放牛羊的出身,就欣然答應了。
當然,戎王也不知道這些絲綢錦緞到底值多少錢,給少了也怕丟份。
于是他就用十倍于這些絲綢錦緞價值的牛羊和烏氏倮進行交換。
烏氏倮喜出望外,心想這次老子要發財了,“錢就是王八蛋,有錢不賺是混蛋”,就爽快答應。
就這樣,買賣成交,烏氏倮趕著這些牛羊回了國。
以后如法炮制,反復搞了幾次,烏氏倮就賺取了第一桶金,很快就富甲一方。
家庭養殖已經無法滿足他現在的產能了,牛羊實在太多了。
于是,他就承包了幾座山,在山上面搞養殖。
白天把牛羊趕到山谷里放養,晚上再趕進圈里,既能解決養殖的規模問題,也能防盜。
人家的牛羊是按頭計算,烏氏倮家的牛羊多的不計其數,只好按山頭計算。
你想想這該多大規模。
在當時這么大規模的養殖業肯定是要名揚全國了。
這事就傳到秦始皇那里。
秦始皇認為這是勞動致富,靠辛苦養殖合法賺錢,要作為典型樹立起來,以鼓勵全國人民靠勞動致富。
你可能會問,這不是靠做生意做買賣富起來的么?這在秦朝應該屬于低賤行業啊?
是啊,不過誰又知道他是靠這個賺取的第一桶金呢?
那個時候消息閉塞,大部分人只知道他是個養殖戶。
又加上地方官也希望在自己的管轄地域內樹立個典型啊,所以層層上報就變成了勞動致富。
另外這個烏氏倮是賺取的國外人的錢,屬于賺取外匯。
即便秦始皇知道了應該也會鼓勵的。
于是秦始皇就非常看重這個人。
后來,他干脆把烏氏倮請到朝內與大臣們并列,并按時和大臣一樣過來朝拜,受到極大的禮遇和榮耀。
好了,這個故事就算說完了。
那我們再繼續說說另外一個故事,就是“譽清”。
“清”也是一個人名字,不過是個女人的名字。
這個女人可了不起了,非常傳奇,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首富。
她很早死了老公,無兒無女,人稱寡婦清,生活在巴郡枳縣,也就是現在重慶市武隆縣土坎鎮。
都說寡婦門前是非多,但是寡婦清卻很守婦道。
她既沒有改嫁,也沒有和野男人眉來眼去偷偷摸摸,而是通過自己家祖傳的丹砂冶煉技術發家致富。
丹砂冶煉技術當時屬于高端制造業,一般人玩不了。
當時秦始皇修建的驪山陵墓里需要大量水銀,就是丹砂里提煉出來的。
寡婦清家的丹砂那是主要供應給政府的,想想這得多賺錢。
家里有錢了就難免有盜賊惦記,寡婦清就和當地政府搞好關系,花重金請政府派官兵看家護院。
對于當地官員來說,這樣既保證了丹砂對驪山陵墓的供應,也能從中撈到不少好處,一舉兩得。
他們拿到了好處,自然就到處為寡婦清做宣傳報道。
寡婦清為人大方,本來人緣也不錯,又經常為長城、直道這些國家大型基建重點工程捐錢捐物。
這樣她的大名也很快傳到秦始皇耳朵中。
秦始皇就很好奇,這么一個寡婦怎么那么大能耐呢?
不但能為政府供應水銀原材料,還口碑那么好。
于是宣詔讓寡婦清來都城咸陽,他要接見一下,看看究竟是什么樣一個女人。
寡婦清雖然是一女流之輩,卻很有膽識。
他接到圣旨后也不害怕,而是馬上收拾包袱直奔咸陽。
皇帝請的客人,一路上地方官當然會好吃好喝招待了。
寡婦清不愧為女首富,出手非常闊綽。
一路上無論遇見什么級別的官員她都大筆銀兩相送。
有錢能使鬼推磨么!
這些官員拿了人家好處,自然也會傳授一些朝廷內的“潛規則”。
比如,秦始皇的愛好啊,與秦始皇相見時需要注意的事項什么的。
寡婦清很有心都一一記下。
不久便到了咸陽城,寡婦清照舊對咸陽城里一些官員贈送金銀,以獲得好的口碑。
這天,寡婦清就接到通知說,秦始皇要親自接見她。
于是,她就按照那些官員們傳授的經驗把自己非常精心的打扮了一下,然后非常得體的就進了宮。
在宮里的朝堂上已經整整齊齊站了兩排文武百官。
寡婦清雖然內心有點緊張,但表現的非常鎮定,畢竟在家按照各路官員的指點排練N遍了。
她緩步來到朝堂上,不慌不忙行過繁瑣的跪拜大禮,非常從容,不卑不亢。
秦始皇就非常驚奇,心想一荒郊野嶺、窮鄉僻壤來的寡婦竟然如此淡定,知書達禮。
于是就命人給寡婦清安排座位坐下。
這下子可把周圍的大臣驚呆了,心想我們丞相李斯在朝堂上都從沒有過這待遇啊,大家都刮目相看。
秦始皇與寡婦清聊了一會,發現她總能對答如流。
秦始皇非常高興,當即就對寡婦清大加贊賞,并進行了封賞。
在咸陽城住了幾天后,寡婦清就回老家了。
秦始皇認為像寡婦清這樣的女人非常難得。
不但有貞操,而且有真本領,還能為政府做事,應該大加鼓勵。
于是,秦始皇便下了一道圣旨,稱贊寡婦清不但守婦道,而且又愛國,忠心可鑒,特封她為“貞婦”。
后來寡婦清年老多病,秦始皇又請她入宮居住,頤養天年。
寡婦清進宮后,秦始皇賜她一座壯觀的宅院,安排侍女仆人近百人照顧。
寡婦清最后病重死了,秦始皇就按她的遺愿將其靈柩運回老家,厚葬于長壽龍山寨。
并命巴郡郡守在寡婦清下葬地修筑了一座高大的紀念碑——懷清臺,并親自題寫了碑名。
好了,這個故事也說完了。
關于這兩個故事,我也不想做過多評價。
因為立場不同,每個人的評價也會不同。
希望這兩個故事能讓你能夠對秦始皇有個嶄新的認識,體會到他治國理政的思想脈絡。
下面我們繼續來說秦始皇。
始皇三十六年,也就是秦始皇大概快五十歲的樣子。
在東郡,也就是現在河南省和山東省交界的地方,從天上掉下來了一塊石頭。
現在我們知道這就是一塊普通隕石,但是當時卻炒作成了一塊“瘋狂的石頭”,由此引起了一場血案。
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