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半瓶水的故事
兩個旅行者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每個人手中只有半瓶水了。樂觀主義者說太好了,我還有半瓶水,消積主義者說太壞了,我只有半瓶水了。
這或許是傳播最廣的一則關于“解讀”的故事了。同樣的客觀信息,截然不同的解讀,一個成為災難,一個成為機遇。生活中很多這種案例。Roert Kegan教授說,“接收信息且關注信息本身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如何解讀這個信息”。人生來具有無窮的潛力,但外部文化和知識的壓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把我們禁錮起來,而獲得幸福就需要擺脫這些限制和阻礙。
2.幸福的距離
幸福好像離我們很遠、很高,蹦一下跳一下沒有辦法取得,我們一定要通過長久的、持續不斷的努力才能獲得幸福。這是傳統文化一直向我們灌輸的內容。哈佛教授Tal告訴我們,幸福一直都在身邊,從未遠去。
錯的不是科學的重大發現,有信息永遠比無知強,不管是什么樣的信息和什么樣的無知,錯在于信息背后的信念,認為信息會改變世界的信念,但它不會。
積極心理學揭示的是你內心深處早已知曉卻回避承認的常識,是你拋諸腦后的已知世界。近幾年流行的“小確幸”概念就是積極心理學的具體實施,幸福遠在天邊也近在眼前,它在每天清晨媽媽準備的早餐中;它在每天中午安心的小憩時間里面;它在每天晚上與朋友侃大山的歡樂中。不需要你蹦一蹦,也不需要跑一跑,你只需要記起來,想起來,轉變想法,就是幸福的味道。
3.重塑自己從問問題開始
圣經說“問過之后從便會有收獲”。會問題問題,如何問問題,是找到“小確幸”的鑰匙。半瓶水的故事中,積極的旅行者問是的“我還有沒有水可以喝?”;消極的旅行者問的是“我還有多久可以活?”。沒有提出正確的問題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即使是同一個客觀事實,不同的問題必然帶來不同的答案,而這個答案決定我們看問題的方向。下一次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轉變一下問問題的方式,如果很難做到,不妨想想之前回想下在學校學習的馬克思主義辨正法,嘗試多問幾個問題,也許其中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幸福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