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路遙,了解越多,心越是疼。
他不姓路,但是他叫路遙,女兒他給取名路遠。他的姓他是放棄了的,個中心酸,個中無限心酸。
他原名王衛(wèi)國,七歲那年父親帶著他去了外地。那里,同樣貧窮的養(yǎng)父養(yǎng)母在等著他。
父親和他在離開家的路上走了兩天才到達收養(yǎng)他的伯父家,直到第三天早上父親扯謊獨自一人返家都沒有說出真相:他跟七歲的王衛(wèi)國說,他要去趕集下午回來就一起回家。
小小的路遙內心是孤獨的,他看著晨霧中離去的父親的背影,內心產生的是巨大的被拋棄感。好在在新的家里,他勉強能讀書上學。可是讀中學卻是他經歷了與養(yǎng)父倔強的對抗才得來的。每一天饑一頓飽一頓,自己野地里刨食與他人的接濟,他勉力完成學業(yè)。
那年正好是1966年,再讀書根本沒有希望,他加入到轟轟烈烈的運動中,迷茫著也熱情著。他甚至把來之不易的進城招工的名額給了初戀——林紅,而林紅進城之后卻拋棄了路遙,嫌他是農民,選擇嫁給了一個小軍官!
這個世俗的無德的女人,何以如此不堪,而得路遙如此偏愛!
路遙一生都沒有走出這段初戀帶來的甜蜜與憂傷,在他之后的創(chuàng)作中還有林紅的影子。
同年也就是1970年,路遙發(fā)表了處女座《車過南京橋》,第一次用路遙這個筆名。之后他勤奮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十幾篇詩歌,當地小有名氣。命運的轉機,1973年他被推薦讀了延安大學中文系。他系統(tǒng)學習文學知識,閱讀文學名著,以及當時流
行的文學刊物。同年七月,他創(chuàng)作了第一篇小說《優(yōu)勝紅旗》,之后佳作不斷。1976年,完成學業(yè)的路遙做了編輯。1978年與文學青年林達結婚,第二年生下了女兒路遠。
然而兩人的生活習慣與性格的差異,導致兩個人越走越遠。生活的細節(jié)具有強大的力量,從沒有得到家的溫暖的路遙,成名后的路遙卻要扶助那些遠遠近近的親戚,并且來者不拒。
或許是從苦水里泡大的路遙,太懂得生活的苦,所以不忍拒絕同樣掙扎在貧困線上的父老鄉(xiāng)親。
林達是來自北京的知青,一方面照顧家庭,一方面還要工作,還要應對路遙身后那一眾龐大的窮親戚。
她累!
一直到路遙去世前三個月,林達扶起病床上的路遙,在離婚協(xié)議上簽了字,她什么都沒要。路遙自始至終沒有對林達評價一字一句。
而遠遠卻是他心中的上帝!他給她取名路遠,而她卻不喜歡,后來改為路明,再后來改為路茗茗。從名字上來講,我想路遙在家中的地位可見一斑,沒有威望與信服力,這也就決定了他無法將他的文學才華影響孩子,哪怕很少,我想也會讓孩子受益無窮,即便沒有文學建樹,至少不會背離文學,單純消費父親用生命創(chuàng)造的文學價值。
這等于說,路遙在文學的路上走得艱難卻也光芒四射,然而在家庭里婚姻里一敗涂地。
他沒有怨怪任何人,最后的時光里,用生命完成《平凡的世界》。
他懂得,每一份世俗心都有無數無奈;他懂得,愛過,深愛過,不必恨。
那個林紅,是他熱血沸騰的期待與夢想啊;那個林達曾經幫他順利完成延安大學的進修學習,生活上也曾對他百般照顧。
愛情,最終被生活的流沙摧毀,終抵不過現實,小眾溫暖。
我想,林的愛,沒有到達靈魂的高度,所以永遠只有曾經。
寒冬似乎還在繼續(xù),擠進窗縫的是呼嘯而過的寒風……
因為慈悲,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以上帝之名,諒解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