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地說,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首先在于它的封面,由于最近關注PPT的緣故,這樣簡潔有力的設計排版一下子就吸引住我了。其次,它的副標題——用故事包裝事實的藝術,也符合我當下的興趣。我想無論是線上營銷還是教學,如果要想吸引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加入,最重要的就是內容的選取與設定。你有貨,但是無法用一種別人樂于接受的方式輸出,也無法受到到學員的認可,更無法促成快速的傳播。那么要想做好內容,我們就要運用故事來包裝事實,運用大家樂于接受的方法來更快地讓大家掌握知識與技能。如同封面上丹尼爾·平克所說“講故事將會成為21世紀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
《認同感》的第1章(用故事包裝事實)中,作者就是用一個故事向我們例證:沒人愿意看見赤裸裸的事實,即便袒露了真實的自己,故事才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方式。以這樣的方式開啟全書,與書名有所呼應,毋庸置疑,吉姆果然是最會講故事的那個人。
接著,作者用第2章(故事:影響和說服的最佳工具)和第3章(認同感:故事驚人力量背后的科學)的內容,跟我們解釋:故事的重要性以及依靠故事獲得認同感有它的科學支撐。
在之后的第4章到第14章,作者向我們說明,品牌故事的重要性——它只有跟消費者結盟才能獲得消費者的忠誠感以及長久發展的可能性,當然作者還以章節為單位,耐心地與我們講述一個品牌故事的擴散之路、如何打造一個好的品牌故事。
“我們所說的不是事實,我們深信的才是事實”。作者不僅僅談品牌故事屹立不倒的問題,更跟我們強調品牌效果的真實性。現在的人們被廣告煩怕了,產生的抵觸心理比任何時代都強。作者用第15章到第17章的內容來向我們說明品牌故事的靈感來源、承諾效果真實性以及兩者所帶來的意義。就像作者說的“故事的結束反而意味著新的開始。”
在作者的論述中,有一些對我很有啟發性的話,摘抄如下:
1. (P12)把你的品牌與一種理想或者是價值觀結合起來,會使消費者對你的品牌產生共鳴。
2. (P37)不是一下子把所有的事情都拋給你們,而是從簡單地引入構造故事模式的技巧開始,隨后再展示該如何在實踐中運用這些技巧。
3. (P56)主題認同的大忌就是:主題“告知”。作為品牌最好留給別人去詮釋,而非自己來解釋。解釋得越多,品牌的影響就越容易被忽視,甚至更糟糕,引起反感。很少有人喜歡被別人告知應該如何去思考。真正意義上的主題句在暗示而不是去解釋品牌的真正內涵。
4. (P58)你的外層是由你告訴人們你做了什么,以及你怎么做成的。它包括你的成就,經歷和你的職業規劃等。不幸的是,大部分私人品牌在這里起步,也止步于此。發現、創造和展示私人品牌的內層,讓自己脫穎而出。
與其讓別人聽你說你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不如解釋如何獲得了這些經歷對你更有幫助,更令人愉快。
5. (P61) 建立一段牢固的關系必須建立在擁有共同的信念和價值觀的基礎之上。
6. (P63)首先必須看到品牌的內在品質。它不能被仿造。
7. (P67)我們不想被告知2+2的答案是4, 我們想自己來弄明白。講故事的人會引導你去看,但是不會去干涉你的思維方式。
8. (P84)結盟:故事的最高境界:經營這個品牌,讓它不斷成長、自我完善并且與消費者建立起穩固的聯系。
9. (P88)結盟:故事的最高境界:比較一下自己的自我評價和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兩者相似的話,是時候把你所代表的經歷變成獨一無二的價值觀或者信仰了。
10 (P102)收集背景故事:令我們感興趣的信息更多的來自于我們看到的而不是我們聽到的。
11 (P111)品牌個性化:很多時候,唯一需要改變的是,完善那些需要改變的信仰和價值觀。無論遇到什么情況,總可以做出一些改變的,不論這些改變多么微乎其微。理想狀態下,你總是希望用最小的改變實現最大的轉變。所以,當一個增量性變化奏效時,就沒有必要進行重大的改變了。也許你會發現,需要做的僅僅是強調其現有形象的不同方面,或者是更貼近當下的時代。
12(P114)品牌個性化:真實性要貫穿于品牌的價值觀和信念之中,不會因為有新的機遇出現就胡亂編造,或者輕易改變品牌的價值觀和信念。
13(P115)品牌個性化:當一個品牌將消費者和潛在需求者作為指引品牌發展的方向標,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14 (P117)品牌個性化:故事的主題就像品牌的內層,往往由一個更深層次的目標組成。情節就好比品牌的外層,解釋故事是怎樣發生的。
15. (P130)用原型理論分析品牌故事的性格特征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可以明確動機、看法、喜惡和一些心理特征來解釋品牌的營銷行為。也可以借助原型分析來策劃故事。
下面分享幾個有意思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