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
匈奴呼韓邪單于得到郅支單于被誅殺的消息,且喜且懼,上書申請入朝覲見。
[點評]
呼韓邪單于聽到郅支單于死的消息時是“且喜且懼”,喜的是自己最大的勁敵沒了,懼的是漢朝現在過于強大,西域諸國全部臣服,自己沒有抗衡挑戰漢朝的資本。所以他選擇了和親,只不過這次和親與以往不同,是匈奴主動要求和親。從西漢高祖八年(前199年)開始,劉敬向劉邦建議與匈奴和親,當時的情形剛經歷了白登之圍,漢朝實力不如匈奴,只能采取這種策略。但現在與匈奴和親是匈奴為了找個靠山,不可同日而語。
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請求讓他做漢朝女婿,讓他能更加親近。皇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給單于。
[點評]
《資治通鑒》這里寫王昭君出塞非常簡略,《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略多一些,摘錄如下: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后單于閼氏焉。”
呼韓邪單于非常歡喜,上書說:“我愿永遠為漢朝保護東起上谷、西至敦煌的邊塞。請朝廷撤銷邊境防務,使天子的小民獲得休養生息。”
元帝把呼韓邪單于的建議交給官員討論,參加討論的官員都認為可以接受。元帝的侍從官(郎中)侯應了解邊塞情況,認為不行。
元帝問原因,侯應振振有詞地說:
“周朝和秦朝以來,匈奴暴戾強悍,不斷侵略邊境。我大漢王朝建立之初,受匈奴之害最嚴重。據我了解,北方邊塞東到遼東,外有陰山,東西長一千多里,這里草木茂盛,禽獸眾多,本來冒頓單于憑借險要出入的地方,他不僅在這里制造弓箭往來為寇,還以這里作為苑囿(古典園林的早期形式。漢代以前在圈定的范圍內畜養禽獸,蕃衍草木,供帝王狩獵游玩,稱囿),直到孝武帝北伐,將匈奴趕到大漠以北。在這一地區建立城堡,修筑道路,興建城池派軍隊駐守,邊境才比從前稍微安寧。漠北土地平坦,草木稀少,沙漠相連。匈奴前來侵擾,缺少隱蔽之地。邊塞之南道路深遠,山谷起伏,往來十分困難。邊塞老一輩的人說:‘匈奴喪失去陰山之后,每次經過那里都傷心痛哭。’如果撤銷邊防,對夷狄人非常有利,這是不能答應的理由之一。
現在,皇上的恩德寬厚,如天一樣覆蓋匈奴。匈奴人得到了拯救,才能活了下去。所以呼韓邪感激救命之恩,叩頭稱臣。不過,夷狄人窮困時謙卑順從,強大時驕狂橫行,這是他們的天性。前些時,己撤除了外城,減少了亭、燧等軍事設施,現在的邊防軍僅僅負責瞭望、烽火報警等事。古人居安思危,邊防不可再撤除,這是理由之二。
我國是禮義之邦,有刑罰的懲處,愚昧的小民還要犯禁,何況匈奴單于呢!呼韓邪能絕對保證他的部眾不違犯規定嗎?這是理由之三。
即使是在中國境內,還在水陸要道設立關卡,用以控制封國王侯,使做臣屬的斷絕非分之想。在邊塞設置亭障,屯田戍守,不僅僅是為了防備匈奴,也是為了各個屬國的降民,他們本來是匈奴人,恐怕他們念舊而逃亡。這是理由之四。
近年來,接近邊塞的西羌部落與漢人來往,我朝的官民貪圖財利,掠奪盜取他們的牲畜,甚至強占他們的妻子,因為這些怨恨,激起他們的叛變。現在如果撤除邊防軍隊,可能發生這種因欺侮而起的紛爭。這是理由之五。
過去,從軍的戰士很多人留在匈奴沒有回來,他們的子孫生活貧困,有可能大批前往匈奴投靠親友。這是理由之六。
沿邊一帶,奴仆女婢憂愁悲苦,想逃亡的人多,都說:‘聽說匈奴生活快樂,無可奈何是邊塞的監視太嚴!’然而時常仍然有逃出邊塞的人。這是理由之七。
竊賊與強盜兇暴狡詐,結成團伙觸犯法令,如果追捕過急,就會北逃匈奴,這樣就逃脫了法律的制裁。這是理由之八。
自從沿邊設立要塞,已有一百多年,并不完全用土筑墻,有的利用山巖,有的利用石木,有的利用山谷,有的利用水峽,稍加連接增補,征調士兵、刑徒修建,長年累月,用去的勞力經費無法計算。我擔心主張撤除邊塞的官員,沒有深刻考慮到事情的來龍去脈,只想暫時減少戍邊的負擔。十年之后,百年之內,如果突然發生變化,而邊塞已經破壞,烽火亭已經湮沒,還要再征調士兵修建。可是,百余年累積下來的工程,不可能馬上恢復,這是理由之九。
如果撤銷邊防,廢除邊境上用于伺望偵察的土堡,匈奴單于必定自認為保塞守邊,對漢朝有大恩,將會不斷請求賞賜,如果稍有失望,那么后果就難以設想。引起夷狄與漢族感情上的裂痕,毀壞我國的防衛。這是理由之十。
由于以上十項理由,我認為撤除邊防不是好策略!”
侯應的奏章奏上,元帝下詔說:“停止討論撤除邊塞一事。”
派車騎將軍許嘉向呼韓邪傳達口諭,說:“單于上書,愿撤去北部邊塞邊防部隊,由單于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保衛邊塞。單于向慕中國禮儀,所以為我中國人民計議甚厚,這也是長久之策,朕十分嘉許!但是,中國四面八方都有邊塞亭障,不是只有北邊才有,也是為了防備我們國內的奸邪放縱之徒,不要出去禍害別人,所以,申明法度,以為震懾,讓天下專心、定心、安心。對單于的一番好意,朕絕不懷疑。但是怕單于不理解我為什么不撤去邊塞,所以請許嘉給你說明白這個道理。”
單于道歉說:“我愚昧,沒有想到這些重大的謀劃。幸虧天子派大臣告訴我,待我這么優厚!
[點評]
在這次和親的同時呼韓邪單于提出要求漢朝撤除邊防以改善兩國關系。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朝中大部分大臣都認為可以,這些人肯定是收了呼韓邪單于好處要么就是蠢貨,主父偃給漢武帝劉徹的上書中曾指出“國雖大,好戰必記;天下雖平,忘戰必危”,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軍隊是沒有和平可言。
幸好在這關鍵時刻一個叫侯應的人上書說了十條不能撤除邊防的理由,這十條是:
第一,示夷狄之大利。將利益全部留給匈奴。
第二,夷狄之情,困則卑順,強則驕逆,天性然也。匈奴人反復無常。
第三,匈奴單于無法約束他的部屬。
第四,設立邊防不僅是為了防范匈奴,還為了移民區的居民(諸屬國)。
第五,漢朝官吏侵占邊疆部落的利益,撤除后他們之間會發生欺騙誣陷,糾纏不清的紛爭。
第六,造成大批老百姓去匈奴尋親訪友,造成社會混亂。
第七,邊人奴婢愁苦,很多人會借機逃跑。
第八,會成為強盜匪徒、地痞流氓逃跑的通道。
第九,邊防建筑都經過長期修建,一旦廢棄,則累世之功不可卒復。
第十,匈奴一定會制造小的摩擦,進而激化,開夷狄之隙,虧中國之固。
其實綜合一下,可以發現,撤除邊防就是自毀長城,一旦漢朝發生內亂或者匈奴出個野心家,戰事一起,匈奴直驅南下,毫無阻礙。所以后人對后晉石敬瑭為了自己的利益將燕云十六州拱手相讓給遼國垢病不已,造成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斷南侵。
呼韓邪單于稱王昭君為寧胡閼氏;后來生下一個男孩,名叫欒提伊屠智牙師,被封為右日逐王。
[點評]
昭君出塞的故事不僅被載入歷史課本,更在影視劇中重現,她對漢匈之間的和平局勢所做的貢獻為世人稱頌。
東晉的雜書《西京雜記》中記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漢元帝建昭元年征集天下美女,當時南郡秭歸(今湖北省)王昭君入選其中。從全國征集的美女數以千計,皇帝無法逐一親視,便由宮廷畫師畫成肖像以供御覽。宮女們為早日得到皇帝寵幸,爭相向畫師行賄,以求將自己畫得更美些。王昭君生性耿直,不肯行賄,所以被畫師毛延壽丑化,并在肖像面頰被點一顆喪夫落淚痣。五年后,匈奴王呼韓邪攜貢品來長安朝拜,提出和親的請求,漢元帝同意,王昭君遂自請愿嫁出塞。依照朝禮,漢元帝召見即將成為匈奴王后的宮女,方知天下竟有如此絕色佳人,隨即追究畫師毛延壽,并一怒將其殺之。
《西京雜記》中提到的畫師并不止毛延壽一人,還有陳敞、劉白、龔寬、陽望、樊育等人,均在同一天被殺。至于丑畫昭君的畫師是誰,書中并未交代。不知經歷了怎樣一番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總之自此之后,畫丑昭君的罪名就落到了毛延壽的頭上。
究竟是否毛延壽畫丑昭君,正式的史書上并沒有記載,后人的杜撰,給世人留下了一道難解之謎。
王昭君憑借這次和親使她成為中國古代重大歷史人物,也被民間評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后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于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