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在朋友聚會上,一位媽媽帶著倆娃參加。
大的7歲,男孩;小的3歲,女孩。小姑娘皮膚吹彈可破,大眼睛像黑葡萄一樣亮。
大家都逗樂小哥哥,“你妹妹真是萌萌的,這么可愛,你會保護她嗎?”
接下來的回答,讓大家都沉默了“我一點不喜歡她,很想揍她。老向媽媽告狀。”
童言無忌讓媽媽臉色陡變,瞪著哥哥說,“妹妹玩你的玩具怕什么,你老是欺負她?回家再收拾你。”
哥哥生氣地去推了一下妹妹,妹妹踉蹌蹲在地上哇地哭了出來。媽媽對準哥哥屁股一巴掌,“有當哥的樣嗎?太小心眼。”
據我對這位媽媽的了解,在哥哥小時候,她也是非常疼愛的,但當妹妹來臨之后,她常在倆娃戰斗中身心俱疲。
當妹妹“投訴”時,她第一時間處理方式是,指責哥哥并讓他道歉。
在她的思維模式里,老大應該承擔更多責任,不然就是不懂事,以強凜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這樣的場景并不是個例。
我問過當老大的孩子,很多對父母心存不滿。在這個遠不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時代,回答讓人震驚:
“我想把妹妹變成空氣,這樣她就不用煩我了”
“我弟弟真壞,他就會裝腔作勢”
“大人不在,我就故意揍他,誰讓他這么討厭”。
不到十歲的孩子,個個滿臉嚴肅,并非玩笑話。
家長的直覺是,這孩子太不懂事了,心理這么陰暗呢?說教立馬跟上,你應該如何……
很多家長在第二個孩子來臨后,原本專屬于老大的情感時間,不知不覺被老二分割;
如果面臨一個玩具的分配問題,70、80后的家長們,大多也不自覺地按照老一輩的思維模式去告誡孩子“大的應該讓著小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被倆娃沖突焦頭爛額的家長們忽略的有兩點:
一是教育的時代背景變化:新一代,尤其是00后的孩子們,更有自主意識,更看重公平和自主權利。
比起父輩70、80后“聽話即懂事”的時代,孩子們一出生就浸潤在新媒體網絡里,維護權益意識強烈,而不是一句簡單的“你要讓著小的”就可以說服。
二是孩子行為背后隱形的邏輯,可以參考心理學領域的情緒ABC理論。
理論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情緒的產生有一個叫做ABC的過程。
A是誘發事件,B是人們在遇到誘發事件后產生的信念,即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人們的情緒和行為后果。
孩子表面的反應,是他依據自肉眼觀察,加上還未發育成熟的思維,做出主觀判斷后的回應。
孩子們的行為是以自己認為真實的東西為基礎,而不一定以事實為基礎。
孩子看到了媽媽把注意力放在了弟弟或妹妹身上,這是誘發事件A;B是他產生的信念,認為媽媽沒有那么在意自己,內心受挫;負面感受激發了他情緒失控,甚至故意搶玩具或不讓玩自己的東西。這就是C,即媽媽看到的行為后果。
家長如果看不到孩子頭腦潛藏的信念B,去簡單批評老大的錯誤。
成人怒氣沖沖的感覺,比嘴里的正確言辭,更深刻地扎根在孩子心里,加深他的看法:果然媽媽是偏袒的,下次我更要出氣。
長此以往,陷入惡性循環。
兒童教育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認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喪失信心的孩子。
而這種信心的喪失來自于其失望的信念,以及沒有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兩個孩子給很多家庭帶來“兒女雙全,人生贏家”的喜悅。很多家庭的歡聲笑語也更多了,但也有一些家庭陷入困境。
年輕的80、90后父母一代,自己大多也是獨生子女,并未有過處理倆寶沖突的經驗。
掌握一些心理學常識和科學方法,可以給二胎父母增加愛的能力,從情緒旋渦里抽離出來,認真去對待孩子的信念環節。
1,?世界知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早期處于自我中心階段,只能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沖突的產生與兒童的自我中心化有關。”
2-7歲的孩子思維還處在前運算階段,慢慢才學會理解合作關系、尊重別人意見。這個年齡的家長先能夠認識到發展規律,就為何不再沮喪說教效果之差。
2,兩個孩子如果起了沖突,大人需要去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第一時間不是扮演法官,而是等孩子情緒暴風驟雨過去后,再去探討事情。
一個平和的媽媽,對于孩子來說,就是安全感和力量的源泉。
家長“不被孩子情緒的風吹動自己內心的帆”,平靜地接納孩子的感受,再用啟發式提問的方式去帶動他們思考“你有什么方式來處理?你的計劃是什么?”
以尋求方案為導向,激發孩子調動思考力,把沖突轉化為共同成長的機會。
3,? 迎接二寶之前,家長可以提前和大寶情感交流。比如運用繪本的形式,潛移默化把愛和尊重傳遞給孩子。
著名童書作家曹文軒說,優質繪本是為孩子的精神世界打好底色。
日本作家巖崎千弘的繪本《家里有了新寶寶》,生動地描述了姐姐忐忑期待弟弟的到來。那份純真,相信每個身為老大的孩子都可以擁有。
有的家長說,我們家其樂融融,沒刻意學這些常識,孩子們也和睦相處啊,說讓老大讓著老二,老大聽了也很開心,感覺自己很有擔當。
這也很正常,手足之情本就是彌足珍貴的,家里如果流動著愛和尊重的氛圍,孩子不需要思考就可以感知到。
而對于更多年輕的父母,去建設自己給予愛的能力,覺察自己的情緒管理,在倆寶家庭中達成和諧氛圍,的確是需要覺醒的一門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