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18日,誠品書店創(chuàng)始人吳清友驟然離世,他和他一手創(chuàng)辦的誠品書店再次成為熱門話題,引起大家對實體書店存在價值的討論,誠品可以說是華人書店業(yè)界的標桿,首創(chuàng)24小時不打烊,在書店中加入文創(chuàng)產品,探索多種商業(yè)經營模式,但他曾說:“沒有商業(yè),活不了,沒有文化,不想活”,他的堅守和理想主義,讓很多人敬佩,但也有很多人覺得沒有堅守的必要,實體書店的沒落是必然的,甚至連紙質書都會消失。
書店的功能早已不再只是賣書,一開始是因為單靠賣書不能盈利,才加入文創(chuàng)和精品咖啡,但現(xiàn)在已成常態(tài),那么書店對于一個城市而言,它的存在價值是提供一個好的閱讀環(huán)境,還是一個有品位的休閑空間。
連岳老師覺得書店的選書功能已經無用,因為一間書店再大,都不可能像亞馬遜、京東等網上書店的書有那么多種類,還不方便搜索,加上時間成本,這是它的劣勢,而且書的展示作用也已成雞肋,很多讀者留言吐槽,書店的書多半有塑封還不讓拆開看(也不是都不能打開看),網上書店反而都有試讀和評價,但我覺得人買書并非一個完全照計劃進行的行為,就像很多人說會在書店看到后上網去買(因為網上價格更便宜),雖然網上書店搜索快速方便,但除了看微博或者公眾號上一些人的推薦,你并不知道要讀什么書,書店還是可以起到選書的作用。
雖然讀書被越來越多的認為是一種實用的個人投資,但買書并不是完全刻意的,書店作為一個城市的休閑空間和社交場所,你去商場購物或是見朋友剛好路過一家書店,買書很多時候只是一個順便的事,而且隨著很多人收入的提高,也不是都為了網上書店那點打折的優(yōu)惠(當然書店也會有打折活動),其實經常為了網上的價格優(yōu)惠,還得多買幾本湊單才能包郵,所以,也沒那么高效。
四五月份的時候到香港、臺灣旅游,去過很多家誠品,雖然文創(chuàng)產品占了相當大的空間,但書還是蠻多的,特別是一些小的分店,如果你剛好住在旁邊,每天出來散步、跑步或者買東西的時候,順便進書店看看,隨手買本書或是雜志,也可能不進店,只是坐在店門口的長椅上休息,看著傍晚落日下的人來人往,或是晚上璀璨的車燈夜景,的確算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一種城市氣息,不然得多乏味啊。
陪女朋友或老婆逛商場的時候,要是恰巧有這樣的一家書店,你就不用苦逼兮兮在那邊敷衍了,各得其樂,就算你不喜歡看書,可以坐在門口玩手機,總比在鞋店衣服店里干站著幫忙拎包好吧,當然商場也有其它地方可以休息,但是書店好找啊,一兩個小時過后,她大袋小袋的過來,你就能假裝開心地一起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