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物》記者采訪中國性社會學之父潘綏銘。問潘綏銘教授:“在你的研究中,30年來,中國女性最意外的變化是什么?”潘綏銘回答:“最意外的是中國的婚外戀,無論男女,比例都在上升。尤其妻子的婚外戀,是全世界比例最高的。中國大約每3個丈夫和每7.5個妻子中,就有一個曾經出軌。”
也許你會對這個結果感到意外,扯淡,哪有這么多出軌的妻子和丈夫,別抹黑中國人。
對此我并不意外。
一方面,潘教授是中國性社會學泰斗,他的調研數據,具有很強可信度;
另一方面,在大家的觀念里,婚姻中最可怕的不是出軌,而是出軌被發現。
中國人信仰“家丑不可外揚”,更何況是出軌這種極能體現人品惡劣的事情。
發生了,愛人知道了,出于各種無奈,摁住,不泄露,一片家庭和睦、粉飾太平的模樣。
想想《人民的名義》,高育良和吳惠芬,一個是省部級干部,一個副教授,男方出軌,女方不愿意被戴綠帽子,悄悄離婚,但對外依然恩愛。
不僅電視劇如此,普通人也是這樣。
不愿意孩子以后單親,
不愿意承擔出軌后的離婚成本,
不愿意家丑外揚。
生活里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壓力、束縛,讓你苦水吐不出。
感情已經七零八碎,可你還是要一片一片撿起來粘在一起,雖然再也照不清你們原來的模樣,但只要看起來是完整的,就好了。
這就是中國很多已婚,尤其是婚齡較長家庭的現狀:出門挽著手,回家各自聊微信;一邊朋友圈里秀恩愛,一邊家里分房睡。
他們也許都曾出軌,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02
中國女人婚外情比例世界第一,噱頭很大,出現這種情況,除去個人人品問題,還源于兩個錯誤的觀念。
錯誤觀念之一:三十必婚
三十必婚,這是一條隱形規則,沒有放在明面上說,但大家都是這么做的。
在《one文藝生活》上看到一個故事:
劉妍26歲的時候剛研究生畢業,沒男朋友,爸媽說,沒事兒,還年輕,慢慢找。
28歲的時候,沒男朋友,爸媽開始著急了,抓緊點時間啊,你都快三十了,再不找個好人家嫁了,到時候會很被動的。
29歲時,還沒男朋友,爸媽著急了,安排各種相親,介紹各類型男人給她認識;
30歲,還沒男朋友,父母喪心病狂地讓她辭掉工作,相親安排了上百次。
她說:“我都不喜歡。”
父母說:“喜歡管什么用啊,先嫁出去再說。”
30歲未婚未嫁,往小了說是人生規劃的失敗,往大了說就是不孝。
在價值層面,女人過了30就不值錢了。
皺紋開始出現,身體開始發福,生育能力開始下降。
這個時候還不嫁,就是剩女,沒人要,只能由人挑選,沒有任何主動權力。
也許一開始你還會反撲:女人三十不嫁照樣過得很好。
但個體終究是被輿論裹挾著走,很快你屈服了,三十了,你也著急了。
所以,30歲必婚,是一把劍,懸在中國女人的頭上,你可以不用去管、視而不見,但你身邊的朋友、父母,會讓你感受到這種劍氣。
這個錯誤觀念,帶來的錯誤結果就是:無論你有沒有遇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人,迫于年齡壓力,迫于面子,迫于父母壓力,你也必須結婚。
不管愛不愛,先找個男人嫁了。
惡果隨之而來,潘綏銘教授說:“我們做過調查,中國夫妻中,只有30%是真的相愛的,剩下70%根本不相愛,但是他們也照常過。”
70%的夫妻不相愛,不出軌才怪。
錯誤觀念之二:離婚者歧視
潘綏銘教授研究西方性社會學,在西方,離婚是件很正常的事兒。如果愛上婚外之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離婚。
解除現有婚約,再與喜歡的人結婚,一切正常,社會也接納。
中國不一樣。
新浪網做過一項調查:如果你發現你對丈夫沒有絲毫感情了,你會離婚嗎?
超過7成的女性選擇了不會。
另一項調查:如果你丈夫出軌了,你會離婚嗎?
3成的女性選擇不會,她們會繼續忍著;
4成的女性選擇了待定,得看是什么出軌,真的愛上了另外一個女人,還是只是一時興起,玩玩而已。
你看,即使丈夫不忠,絕大部分中國女人還是選擇繼續婚姻,或舉棋不定。
不離婚當然很多原因,孩子、工作、父母,都是原因。
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離婚者歧視。
這個社會對離婚者,尤其是離婚女人,有很大歧視,什么離過婚的女人就不值錢了;
什么后媽最歹毒;
什么別娶被別人睡過的女人。
大家都這么說,輿論裹挾你的內心,于是你也告訴自己:離婚很可怕,離婚很失敗,無論怎樣,我不能離婚。
寧可守著這份冰冷的婚姻,寧可繼續面對十年如一日一成不變的丈夫面孔,也不愿意離婚。
可是欲望、人性,是你無法對抗的,你渴望愛,渴望溫暖,恐懼孤獨與寂寞,這都是正常的欲望,那出軌就很容易發生。
既非因相愛而結婚,又迫于形形色色的原因,無法因不相愛而離婚,這就是現實。
也就是說,并不是中國女人更愛出軌,只是中國女人更急不可耐地想找一個所謂的老公,更害怕從婚姻這座圍城中跳出來,即使城里面是地獄。
這不僅和人品有關,還和觀念有關。
03
另外一個,中國女人婚外情比例高漲,中國男人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
潘綏銘教授的研究指出,女性出軌和男性出軌的動機不一樣,有區別,區別在于:
“中國女人出軌,搞婚外情,往往是因為無法在現有婚姻中得到情感滿足,當然也包括性滿足;
中國男人出軌不一樣,越是會家庭和睦,夫妻關系舒暢,越喜歡出軌,搞婚外情,可以理解為一種征服,性能力的外延。”
換句話說,男人的婚外情,很可能只是一夜之歡;
女人婚外戀,是真正的婚外戀,付出身體,付出感情,是喜歡,是愛。
為什么?
因為自己的丈夫無法給自己喜歡、溫暖和愛。
2016年8月9日,上海街頭,一只只雙人沙發依次排開,40位穿著單薄睡衣的年輕白領赤腳站在沙發上。
這個場景,很像她們在家等待丈夫歸來時的模樣。
每名女性手上都舉著一塊白板,白板上寫著各種不同的語錄:
“做了一桌子你愛吃的菜,只有我一個人吃。”
“我不要名牌包包,我只要你抱抱。”
“再貴的燭光晚餐,比不上你回家吃飯。”
“沒有你抱著入睡,我天天失眠。”
“你知不知道,我已經懷孕4周了。”
一項調查顯示,72.6%的丈夫每周都會超時加班,60%的丈夫一周和妻子孩子待在一起的娛樂時間,不超過3小時。
這意味著,你妻子見隔壁老王的時間,比見你的時間,多多了。
這種場景作為女人肯定很熟悉:聽說老公今天會準點下班,早早去超市買了食材,做了一大桌子他愛吃的菜,精心準備了紅酒、蠟燭,內心無比憧憬他回家的那一刻。
一切準備妥當,老公一條微信過來:“對不起,親愛的,今晚又要加班,你先吃。”
此刻,是否如華麗的夢境破碎一般寒心。你一個人吃著一大桌子菜,然后趴在桌子上睡著了。
一次又一次,失望疊層累積,婚姻裂縫越來越大,變數遲早會發生。
所以,想對中國丈夫們說:
看到中國妻子婚外情比例世界第一這個數據時,別著急道德評判,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當你的妻子需要一個肩膀依靠時,你是不是離開得太久太遠了?
04?
三年之痛,七年之癢,實在不愛了,實在沒感覺,實在不想湊合了,就離吧。
你大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說:“寧拆一座廟,不破一樁姻。”
但婚姻太需要相互依偎了,但總找不到肩膀和懷抱,所謂堅守,又有什么意義?
每個人,唯有自己,才真正懂得自己的婚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白頭偕老不是婚姻的標配,我們真的沒有必要非要一直到老。
幾個建議:
1.? 對于丈夫:
陪伴最長情
婚姻不是找個女的搭伙過日子,解決生理需求,順便生個孩子,完成繁衍任務 ,就完事兒了。
家庭需要溫度,婚姻需要趣味,除了最基本的時間、精力、金錢,還需要投入耐心、溫暖和愛。
就算做不到結婚前你對她的那些承諾,但不要辜負太多。
少加點班,少混些圈子,少和那些狐朋狗友出去鬼混,回家,放下手機,去陪伴那些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
正如哈佛大學教授吉爾伯特說的:“十年以后,你不會因為今天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后悔。”
2. 對于妻子:
理解與溝通是婚姻存續的基礎
你想背LV,用香奈兒的香水;你又要求他每天準點下班準時回家,他哪有足夠的收入給你消費。
每對平常的夫妻,都在職業和家庭中搖擺。
時間只有這么多,精力只有這么多,陪伴你多一點,錢就少掙一點;
工作忙一些,生活過好一點,陪你的時間就少一點。
是的,你得理解,理解你的丈夫:
如果你更想要他的陪伴,那就適度降低預期生活水準;
如果你更想要精致的生活,那就做好時不常一個人吃晚餐的心理準備。
白頭偕老不是婚姻的標配
如果實在無法繼續婚姻,并且覺得未來不會更好,那就離婚吧。
如果身體某個器官的細胞已經壞死,醫生會建議你割掉它,避免壞組織破壞整個軀體,這叫及時止損。
對待婚姻亦然,如果婚姻已經壞道無法修正,割舍,是最好的選擇,是智慧,避免它一步一步把你的人生拉入陪葬坑。
白頭偕老不是婚姻的標準答案,在人生這場考卷中,你不必非得寫下這四個字。
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光明正大地去戀愛,而不必出軌。
離婚無罪,但出軌確實可恥。
05
畢淑敏在《我所喜愛的女人》有一段話:
“我喜歡深存感恩之心又獨自遠行的女人。
知道謝父母,卻不盲從。知道謝天地,卻不畏懼。知道謝自己,卻不自戀。知道謝朋友,卻不依賴。
知道謝每一粒種子每一縷清風,也知道要早起播種和御風而行。”
做敢愛的女人,不做出軌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