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除了學習投資,在基礎的財務報表和行業規條中掙扎以努力適應,也找了些看似適合閑暇閱讀的書來看,我把這叫做“換腦子”,用于提高學習效率。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我一邊感慨于自己的無知,一邊后悔浪費了那么多年的光陰。那些無病呻吟的時間,若是用來讀書,該有多好。打住。
這其中一本,就是這本《大敗局1》。
第一次看吳曉波的文章,驚訝于有人能把貌似干巴巴的歷史寫得如此色彩斑斕,他時而充滿激情,時而飽含哀傷,時而愉悅,時而遺憾。作者將20世紀90年代末期十家企業從起到落的歷史講述,讓人仿佛置身其中,又高于其中,讓人回顧往事的同時,不得不贊嘆其強大的文字功底。于此,作者總結出了三條企業“失敗基因”。一、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關懷意識。二、普遍缺乏對規律和秩序的尊重。三、普遍缺乏系統的職業精神。
除了三條“基因”,我記錄下認為值得復習的部分。企業是一個體系。好的產品當然是不可忽視的核心,此外,扎扎實實的管理,建立現代化的管理體制,企業才能成為百年老店。重視時間的效應。市場的暴利終歸要趨于平均利潤。作為企業的管理者,要不斷的找到突破點,甚至是重建秩序和重構格局,不要麻木地退縮。美國的一項調查中,千位百萬富翁表示:成功的秘訣在于誠實、有自我約束力、善于與人相處、勤奮和有賢內助。誠實,似乎并非指某個人的稟性,而更在于一個企業或團隊的共同的素質,一種生存的基因。尊重你的對手,尤其當它是一個好對手的時候。
這本書,給了我更大的格局。
在作者的記載中,不僅僅是單獨的企業,更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企業發展的歷程縮影。我們兒時記憶里的一些品牌,甚至有些現今還在市場上的品牌,都被提及。一路讀來,讓人開拓了眼界,更有恍然大悟之感。感謝吳曉波這般的記載,用文人的筆觸和經濟學的眼光,讓人從中得到了學習的機會。借此,我更加了解
國家政策是如何同企業發展聯系到一起的
很多時候,等待比進攻更加重要。
身在局中,即使是覺得理所當然的大勢,看起來一切都一路向好,但也要跳出來,看看整個局。時刻自省自查,不可大意為之。
學會因時而動,不要試圖去扭轉現實。
玫瑰園地產這段真的非常精彩,梟雄成敗得失,人如何跳出自己的局限性,或許是跳不出的,因為人類的有限理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踏實但又需要一點狡黠。
最后,記錄下中國企業家應該嘗試的20件事
1. 注意報紙上的每一條大大小小的有用的信息,在秘書的幫助下建立自己的剪報本。
2. 向自己發起挑戰,憑真本事拿到一本高級資格證書,如高級經濟師、高級會計師、高級工程師等。
3. 開始悄悄地做一項投資10年以后才能得到回報的事業。
4. 在施工工地上吃一次落有塵埃的工作午餐。
5. 隔一段時間與家人一起去旅行,保持一個溫馨、健康的家庭氛圍。
6. 在生意圈之外,至少擁有一個能夠當面叱罵你的真性情的朋友。
7. 試著突然離開公司1星期,遠遠地站一會兒,看公司能否保持正常、穩定的運轉。
8. 控制住自己的“責任心”,試著3個月不看公司的任何報表。
9. 記住你的副手們的生日,到時候給他們一份真誠而矜持的祝福。
10. 每年都讀盡可能多的書。
11. 與若干位“書生型”的經濟方面專家成為朋友,不定期地從他們那里汲取“思想氧氣”。
12. 體驗一次精疲力竭的感覺——你可以發現自己的生理和意志潛能到底有多大。
13. 到了每年的歲末,至少有一天時間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反省,閉門總結1年來的得與失。
14. 創造一種自己的“管理詞典”——用一種獨特的方法論去創造一個獨特的經濟世界。
15. 會一會使你感到畏懼的人——在這一過程中,你可以發現另一個自我。16. 領養若干個孤兒、捐建一座希望小學、贊助一項公益事業,通過這種“物化”的手段,讓自己的愛心和社會責任心不至于泯滅。
17. 保持每年出國一次的機會,盡可能地了解國際社會的發展步伐。
18. 嘗試一次孤立無援的失敗經歷,在挫折之中感受不幸者的體驗,培養警醒的意識。
19. 參加一次任何形式的競選活動,并為此積極而真正地籌劃——這會使你培養起足夠的社區和社會意識。
20. 去一次西藏,看一回天葬,在生死一線間感悟出命運的莫測和高貴。
我最近聽了萬維剛老師對《原則》這本書的解讀。里面談到,要順應演化的規律,人要做的就是面對現實,積極探索。你會遭遇失敗,但是你要從失敗中學到東西,然后快速改進。作為“生命2.0”,人最大的優勢是可以主動學習,能更快速地適應新的環境。這個學習和改進的過程,就是生命中最有意思的事兒。
又充滿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