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自簡書APP
我先來搞點兒事情:
烏比岡湖效應
也稱沃博艮湖效應,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實際水平。社會心理學借用這一詞,指人的一種總覺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傾向,即給自己的許多方面打分高過實際水平。另一種通俗的說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
鄧寧-克魯格效應
是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上邊的兩個概念是我偶然間在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上看到的東西。其實說的直白一點就是
越是水平不高的人越是覺得自己牛
細心觀察我們周圍的生活,就會發現這些心理學的偏差研究不是沒有依據的。比如那些平時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人,最容易瞧不上別人,動不動就覺得比別人強,只不過是自己不屑于去做而已。反倒是那些真正處于領先位置的高手會格外謙虛,甚至低估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知道,到達這個階段需要經歷什么,付出什么,自然就不會盲目驕傲。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
我們都是通過感知周圍來感知這個世界的
我們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發自簡書APP
在我們的身邊,甚至是我們自己,都不乏有這樣的論調:我比上不足,比下還不有余嗎?用這種方法來不斷的安慰自己。我可能不算好,但我還不比那誰誰強啊!我雖然在這個方面不如他,可是我在其他方面可不比他差!
總是拿著比下有余的借口去回避實際的問題,最終就會發現自己在這種假想的優越感中,和別人拉開了巨大的差距。
其實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清楚,都明白。不過知道和做到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希望你能明白。
我叫孫鵬,一個來自三線城市二流大學渴望成長的踐行者。
我希望對你有一點點的幫助。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打賞。
奉上本人二維碼,歡迎共同學習,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