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一曲忙年歌,勾起兒時回憶。每年臨近年關家家戶戶全員出動打掃衛生,廚房飄來陣陣美食香味,貼春聯,掛紅燈,包餃子,一家人聚在一起邊吃年夜飯邊看春晚。而小伙伴最高興莫過于湊在一起比較誰的壓歲錢更多一些,然后一群涌進小賣鋪買自己心儀已久的小零食小文具。
后來人們生活越來越好,越來越多人離家,用旅行代替新年,用手機短信取代拜年,用搶紅包疏遠了之間距離。一邊低著頭守著手機一邊繼續消費新年的假期。漸漸的,我們發現,曾經那個期盼的“新年”去哪了?我們開始抱怨中國傳統節日越來越沒有意思,年越來越沒有年味。讓我們一起追尋“新年”的腳步,開始一場尋“年”之旅。
新年,又稱春節,是中國人最傳統也最重要的節日。每年農歷一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故取為新年。人們在這一天以各種形式慶祝新年到來!
說起新年不得不說中國神話故事“年”的由來。相傳,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野獸常年住在深山,人們稱之為“年”。“年”獸生性殘忍,常常肆意破壞,人們談年色變,家家不敢出門。后來人們發現“年”獸只有隔365天才出來一次。因此每到除夕,人們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像往年一樣,都忙著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有位白發老人,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只見當天,白發老人身穿紅衣,在屋門上貼紅對聯,在屋外放著鞭炮,敲鑼打鼓,年獸便逃跑了。所以每年過年的時候要放鞭炮、穿紅衣服、貼紅對聯、敲鑼打鼓。
祭灶神
祭灶,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掃塵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
貼春聯
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民國初年,上海出現了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形式,以后發展成為今天的掛歷。
除夕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
年夜飯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年夜飯是一年中全家最溫情的時刻。
爆竹
爆竹是中國特產,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說法:不出十五都是年。也就是說正月里都是年,人們還有許多流傳至今的風俗。
比如說: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也俗稱"迎婿日"。
正月初四,祭財神。
正月初五,又稱“破五”家家戶戶吃餃子。
正月初六,各大商店酒樓就要放鞭炮正式開業了。正月初七,北方流行送“火神”把燒著的掃帚和木柴搬的遠遠的,表達平安,一年來順順利利遠離火災。
正月初八放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愿望。
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元宵節”,新春期間的節日活動也將在這一天達到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點起萬盞花燈,攜親伴友出門賞燈、逛花市、放焰火,載歌載舞歡度元宵佳節。元宵節主要的中國民俗活動有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
出了正月十五,新年慶祝就停止了。學生們又將返回學校為新一年學業而努力。
后記: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越來越多“洋節”走俏,“圣誕節”“2.14情人節”一度超越傳統節日。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傳統漸漸消失在快餐制文化中。而自從有了寶寶來,更加覺得痛心。我常常想孩子們長大了,他們卻沒了我們兒時的童趣,打開書滿篇的公主王子,沒了女媧,后羿,神農百草的中國神話,祖祖輩輩世世代代的文化瑰寶,就在我們這一代失去了傳承,這是多悲哀的事情。唯有以文字喚起人們兒時記憶,讓我們為傳統文化盡一分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