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如果你要問我:“你喜歡什么樣的孩子?”“我喜歡聽話、乖巧、可愛、懂事的乖孩子。”
鄭杰校長說:乖,是中國人的專用詞,這個形容詞一般用于修飾兒童,“乖孩子”這三個字是中國長輩對兒童的“最高獎賞”,用于贊美孩子的服從和滿足成人心意的行為。
尤其多用于女孩子,她們一般都很聽話,當我們對她的要求非常苛刻,而她卻懂得舍棄原有的念頭,馴服地聽從,我們毫不吝嗇的夸她乖,夸她更懂事。一次次的贊美培養了孩子們的乖,他們學會開始學會放棄,學會依賴。
我在想,我們總在埋怨孩子有自己的主見,總是依賴大人,尤其是女孩子,事事都要父母操心。當我們不堪其擾時,總會說:“這么點小事,你就不能自己去做!”孩子總是很委屈。殊不知,這就是我們從小培養的“乖孩子。”對于男孩子來說,女孩子是弱勢群體,是他們也同男孩子一樣直面殘酷的現實,她們更要自立自強,有獨立的人格。
鄭校長在文中談到:他從小不是一個乖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闖禍干壞事”,父母為他買單,為他操心,當父母無力改變他的本性時,只能為他垂淚。所幸他的“叛逆”被用于正途,成為他創造力和思維力的核心,這種“頑劣”的品性成為他安身立命的資本。
班級中不乏有這樣的孩子,他們特立獨行,想法奇異,有些事情還沒等老師有所表示,他們已經在班里替老師做了決定,組織學生開始行動了。有時是好心辦壞事,搞得老師很被動。
作業粗心,做事馬虎,尤其是作業方面書寫潦草,出錯很多,成績不高,整天忙忙碌碌靜不下心,時不時的闖個禍,請家長談話、調節。老師忙活幾天,搞得疲憊不堪。批評他幾句,倔強的扭著頭,一副不服管教的樣子。
對于乖孩子,就讓老師省心不少,老師怎么要求他怎么做,作業干凈整齊,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所有工作,從來沒有任何異議,成績中上等,是老師家長眼中的好孩子。
但他們總是用躲閃的眼光看著老師,老師自我反思,從來沒有批評過他(她)們。
上課時,對于一般問題能答上幾句,相對于挑戰性的難題或者是表演、發表見解的時候,他們總是擺手推薦其他人。
這時輪到“調皮生”上場了,他們儼然成了小組中的中心人物,組織其他同學討論,不管成功與否,大膽的上臺,落落大方。
我想:如果這些調皮的孩子能像鄭校長一樣,把這些機智、敢于實踐,敢為人先用于正途,那他們的人生將會大放異彩。
讓“乖孩子”“乖”的不失孩子特有的天性,活潑、可愛、敢為;讓“調皮的孩子”能“乖”的有頭腦,有規矩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