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兒子放學回家興高采烈地對我說:“媽媽,我們學校這個星期五去秋游!”
那幾天,兒子一直處在興奮狀態。跟我聊去年秋游的情景,還有這次秋游要怎樣怎樣。
圖片發自簡書App
轉眼星期五就到了,兒子早早就起床了,換上校服,背上裝滿零食、漫畫書的背包,拉開窗簾,傻眼了——天公不作美,下起了不小的雨。
他垮著臉,緊皺著眉頭,懊惱的說:“怎么下雨了?這雨怎么不停呀?等一下能不能去?”
“小白,今天下這么大雨,肯定不會秋游的。”我說。
“哎呀,真倒霉,秋游也去不成了!”
他滿臉失落,沒精打采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安慰說:“反正遲早總要去秋游,今天去不了,下次去也是一樣的。那個地方你都去過好幾次了,遲幾天也沒關系。”
“說好是今天去的,我跟朋友約好了,帶個他最喜歡的棒棒糖給他!下次去就沒意思了!”
盡管我和他爸爸百般安慰,他仍像霜打的茄子,悶悶不樂了一整天。
開始我還覺得兒子有些小題大做,不就是一個去了好多次的地方嗎?不就是大家一起吃吃零食、聊聊天、玩玩游戲嗎?不就是過幾天再去嗎?今天去跟下次去有什么區別?真是孩子氣!
可是后來一想,不只是小孩子,其實我們也是一樣。當我們預期的事,并沒有在預期內發生時,我們一樣會懊惱,會失落,會灰心。即便后來如愿了,我們依然無法找到當初心動的感覺。
記得讀中學時,爸爸媽媽跟我說,如果考試考得好,立馬獎給我一輛自行車。
為了我夢寐以求的自行車,我投入了十二分的努力,終于在期末取得了好成績。
我滿心歡喜地給父母看我的成績單。他們卻說最近手頭有點緊,等過一段時間有錢了再給我買。
當時我就好失望,雖然后來他們給我買了一輛比我的預期還好的自行車,我卻一點兒也沒有辦法像當初那樣興高采烈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