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們自古以來信奉著這個教條,也理所當然的用這條規則來評論人心。這樣,真的合情合理嗎?
? ? ? 貧窮,意味著物質上的匱乏,但并不代表人格上的卑劣。并不是因為窮,就得把人性天秤左右傾斜。
? ? ? ? 這個世界上,人各有異。并非所有人都得囿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辱”的千古之論里。有的人,窮,但是良知依存;有的人,富,但是善道已棄。安能僅以囊中之物判定個人心志。自古中華民族,都崇尚勤儉節約的美德,向往寧靜淡泊的境界。有顏回的“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有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孟子的“蹴而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有李叔同的“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猶如瓦上霜”。對比古代先賢,貧窮還會顯得那么可怕嗎?
? ? ? 我常常聽到、看到、讀到有關貧困的種種故事。有的是窮山惡水出刁民,窮人野蠻無比,有的是窮人低德低能,無素質無文化。有的是窮人一生平庸,永遠活于底層社會。所以,很多農村子弟從小就成為城市孩子輕蔑嘲諷的對象,他們自卑,自嘲,也在這種逆境中自強。家長從小就灌輸給孩子的是好好讀書,將來走出貧困的囚籠,成為人中龍鳳。于是,很多人在談到理想的時候更愿意為錢易志,很多人找自己的終生伴侶的時候也要先問一下對方是否有錢。
? ? ? ? 這種物質理念由來已久,我沒有足夠的理由去否決它。窮,確定會給人帶來很多不利影響。剛出身的嬰兒,會因為家庭貧困而沒有奶粉吃,忍饑受餓。長大了的孩子,會因為家境不好而與迫于生計外出打工的父母分離,淪為留守兒童。成長著的學生,會因為家庭貧困而自卑自棄,忍受著別人的輕蔑。成才了的青年,會因為家庭貧困而發展前途受限,無路可走。成家了的壯年,會因為家庭貧困而不能給自己的兒女優渥的生活條件,長期奔波勞累。年老了的長者,會因為家庭貧困,在本該頤養天年的時候勞作于鄉野田壟。
? ? ? 貧窮,給人帶來的是苦惱,是悔恨,是永遠沉默的心聲。
? ? ? 這是我們對貧者的定性認知。我的親身見聞提醒過我自己,窮人會在沒有擠上一輛等候已久的公交車而怨聲載道,破口罵天。也會在人群熙攘的商場投機取巧,把小商品塞進寬厚的衣袖瞞天過海,貪婪嗤笑。也會在憤怒無比時帶鋤操棍,在一群群肉體搏斗中遍體鱗傷,血流不止。
? ? 貧,卑微且可怕。然后,讓我們擺脫審視者的邏輯,切身于飯疏茶淡的生活中時,我們還能不能時刻謙謙風雅,婷婷玉立。是否能在餓死的邊緣面對一碗施舍而得的米飯仔細挑捻,是否還遵照這人世間普遍推崇的用餐禮儀。有一個詞名為平庸之惡,我愚以為很切合此文的視角。平庸著,不知其所做所為是否有什么粗俗害處,只見周圍的人群都在這樣做著。
? ? ? ? 當我們從事情的原始開始洞悉時,變會發現這世間,美中有缺,缺里帶雅。貧困者并非都是長在粗俗里,他們一樣有一顆熾熱的心,一樣的激情去熱愛這個精彩的世界。有的窮人,純樸在工業喧擾的塵囂之外,淳樸在世人所踐踏漠視的泥土地里。他們,時代躬耕,終生事農。用自己勤勞的四肢和懇切的心靈去耕耘,去收獲。他們的勞動產品,不奢望高價賣出,高利收回。他們堅守著自己的信仰,用最低廉的價格犒賞自己的辛勤,只為人人都有一口支付得起的飽飯,不至于狼狽餓死街頭。
? ? ? ? 春去秋來,四季輪耕。晨逝夕臨,奔波不歇。他們的一生,都長在土里,勞作是他們最大的滿足。但是,他們也有夢想,也有期望。他們都向往知識,都期冀子孫以書為階,扶搖直上;都希望后人不被束縛,去往遠方。
? ? ? ? 而他們自己,也在這樣的農作生活中慢慢老去,一直都在這片土地上來來回回。最后死了,俯身貼近自己昔日熱愛的泥土里,變成了這片土地上的守護神,受后人祭拜,將他們講訴成一個優美的傳說。
? ? ? 這樣,他們的人生平凡卻也偉大。他們,在世人貧窮狹小的偏見里依舊熱愛生活,也一樣值得被生活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