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篆書開始的最早,成熟的最晚。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最早的文字顯得質樸拘謹而含羞脈脈,但是并不有損于她們的天真活潑又可愛討喜。篆書幾乎沒經歷青少年時代的無憂無慮,那種"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故作惆悵,也沒有體驗過青少年時代的輕狂無束,那種"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的悠游浪蕩。篆書很有個性,直接邁入風華絕代的青壯年,享受那種高端大氣上檔次,成熟穩重有味道的獨特魅力。清朝的篆書就是篆書的青壯年時期,風華正茂,卓絕百代。這個時代,篆體新面層開,名家輩出,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與其相提并論。
? ? ? ? ? 清代篆書大家主要有鄧石如、孫星衍? ? 、何紹基、吳大澄、吳昌碩、吳讓之、楊沂孫、陳灃、段玉裁、洪亮吉、胡澍、趙之謙、徐三庚、莫友芝、錢坫。這些人大致分作三派——寫玉箸篆的,寫鐵線篆的,自創風格的。嚴格點就是兩派——傳統派和創新派。因為鐵線篆和玉箸篆根本上區別不大,只不過前者筆畫細如線,硬如鐵,故名鐵線篆;后者筆畫對稱均勻,猶如兩箸,故名玉箸篆。都屬于傳統李陽冰李斯一派的中鋒篆書,圓潤勻稱,筆法如一。孫星衍,陳灃、段玉裁,洪亮吉,胡澍,莫友芝,錢坫等人基本屬于傳統派,都沒有突破傳統篆書的用筆矩度。有創造性的篆書家,如鄧石如,吳昌碩,吳讓之,吳大澄,楊沂孫,趙之謙,徐三庚這些人。
? ? ? ? 清代篆書家能夠自創新法的首推鄧石如。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其篆書初學李斯、李陽冰,后學《禪國山碑》、《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識、漢碑額等。他以隸法作篆,突破傳統篆的樊籬,為清代篆書開辟了一個新天地。鄧石如在篆書上頗為自負,曾說:“何處讓冰斯"?鄧石如說這話其實毫不過分。他確實當之無愧。在江寧大收藏家梅謬家8 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專攻篆書達5年之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里將其篆書稱為"神品",趙之謙稱其"國朝第一",實不為過,因為鄧石如開了整個清代篆書新風的先河。書如其人。鄧石如為人一如其名,耿介如石,淡泊名利。與人交往,無論貴賤,無款曲,無媚骨,人格極其獨立??芍^人書俱絕。好友師荔扉稱他:“難得襟懷同雪凈,也知富貴等浮云”,可謂知言。主要代表作《白氏草堂》,《篆書小窗幽記》。
? ? ? ? ? 吳昌碩,中年以后選擇石鼓文為主要臨摹對象。數十年間,反復鉆研,所作石鼓文,凝練遒勁,風格獨特。60歲后所書尤精,圓熟精悍。吳昌碩熔鑄篆隸,上承鄧石如,又能自開新徑,專攻石鼓,可以說清代以來,寫石鼓文最有特色成就最大的就是吳昌碩。主要代表作《臨石鼓》。
? ? ? ? 吳熙載,字讓之。他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包世臣又學書于鄧石如。可見他們的師承關系。其篆書主要學鄧石如。古樸不及鄧石如,靈動典雅似有過之。其篆書點畫舒展飄逸,結體瘦長疏朗,行筆穩健流暢。在晚清書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對后來的趙之謙、吳昌碩均有影響。主要代表作《吳均帖》,《崔子玉座右銘》。
? ? ? ? 吳大澄,始學秦代小篆,后受楊沂孫的啟示,將小篆與金文相結合,并用這種方法書寫《論語》《孝經》以及信札。其篆大小參差、淵雅樸茂,別具一格。他對金石文字頗有精深的研究,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因為喜歡用自創的金文篆寫信,他的老師潘祖蔭見面后對他說,老弟以后寫信,可以稍微簡單一些,我半年內拿去裝裱的錢已經難以計算了,過了幾天又寫信給他說"老弟古文大篆,精妙無比,俯首下拜,必傳必傳,兄不能也"。主要代表作《篆書孝經》,《篆書論語》。
? ? ? ? 徐三庚,工篆隸,與吳讓之、趙之謙齊名,能摹刻金石文字,所刻皇象《天發神讖》尤佳。徐三庚出生貧苦農家,嘗打雜于道觀。道人有擅長書法篆刻者,徐得其傳授。研摩漢碑額篆及《天發神讖碑》作為其篆書根底。其篆書成就最大在于其以方筆寫篆書的新路子,所臨《天發神讖碑》形神俱佳。其篆書被譽為“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主要代表作《臨天發神讖碑》。
? ? ? ? 楊沂孫,篆隸宗鄧石如而能自得,考上古史籀、李斯,折衷于許慎。嘗曰:"吾書篆籀頡頏鄧氏,得意處或過之,分隸則不能及也"。楊沂孫篆書成就多得益于其文字學。他曾用韻文寫過一篇《在昔篇》,表達了他對篆學的認識:“我朝太文,碩儒蔚起。沿流溯源,參同就異。段君鏗鏗,首闡精誼。江、錢、嚴、桂,各樹一幟。貫山繼之,會通神旨。為許諍臣,獻可譖不。既定句讀,當審釋例。淵乎粹乎,辯矣博矣。其時善書,張、鄧并時。皋文博雅,完白宏肆。規模秦漢,周秦孔思、靈秀所鐘,超徐邁李。衍其脈者,有朔山子。圣俞夫渠,攘之最似。篆德之衰,將三千歲。嘉、道之朝,諸賢竟采。” 楊沂孫認為,清代文字學在其深度和廣度方面,都較前代有重要拓展。肯定了段玉裁、江聲、錢大昕、嚴可均、桂馥等學者的重要貢獻。對于當代的篆書家,他推服張惠言(皋文)與鄧石如(完白),認為他們的篆書能與三代、秦漢的思想情感相溝通。他還對三千年來篆書衰退的原因作了探究:“秦皇蔑古,李斯獻媚。小篆肇興,籀書乃廢。但尚圓勻日臻茂美。古意漸漓,真形無幾?!鼻厥蓟逝c李斯以小篆統一天下文字,籀書、古文因而廢止。就實用文字的角度而言,小篆被規范劃一后,更加圓勻整齊,就文字的實用性而言,的確是更加方便。但從書法審美角度看,其與篆籀的古意相去卻更遠了。那么,怎樣才能超越已經“真形無幾”的小篆,重新振興篆書呢,那就必須上朔于三代鼎彝上的古文字,也就是今天所能見到的金文:“不從其朔,焉喻厥旨。維此吉金,亙古弗敝。得而玩之,商周如對。以證許書,悉其原委” 。而對于《說文解字》的重要性同樣不容忽視:“不曉許書,鎖匙奚恃。不收金鑄,椎輪奚始” ??梢哉f,將金文與小篆相融合以振興篆書,這是楊沂孫篆書得力處。馬宗霍《霋岳樓筆談》評其篆書:“濠叟篆書,功力甚勤,規矩并備,所乏者韻耳”,評的可謂恰當。主要代表作《篆書詩經》。
? ? ? 趙之謙,篆書亦學鄧石如,在鄧石如的基礎上摻以魏碑筆意,別具一格。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范。可見,趙之謙的篆書秘訣全在魏碑上得益。主要代表作《篆書鐃歌》,《篆書許氏說文敘》。
? ? ? 綜上所述,清代篆書家繼承傳統的大多沒有什么特色,無非玉箸和鐵線一類,筆法變化不大,結體修長對稱,雖然寫的爐火純青,但已經沒有向前發展的余地;所以創新派異軍突起,成了時代潮流。鄧石如首開風氣,影響了整個有清一代,其余各家在學鄧的同時,又能自開新路,自成一家,比如,吳大澄以金文入篆,吳讓之以隸意入篆,徐三庚以方筆寫篆,趙之謙以北碑寫篆,楊沂孫以古籒入篆,吳昌碩以石鼓寫篆……凡是有影響的書法家無不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造才自開局面的。整個清代又何嘗不是繼承以往而始開新生?
? ? ? ?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人世萬事何嘗有守著家法一勞永逸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只有創造,才能發展!只有發展,才有新生!天地萬物,莫有例外。這也是《周易》的最高智慧——"生生之謂易"!易者,變也;變著,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