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題,本來是打算昨天寫寫的。但把工作上的事告一段落之后,已經接近零時,于是放棄。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才能保證精力充沛、持續輸出,且沒必要為了個無實質意義的日更,就匆匆下筆。
為什么打算昨天寫呢?因為1992年的11月4日,首屆“華羅庚數學獎”在京頒發,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陳景潤和陸啟鏗兩位教授獲獎。小時候總是分不清華羅庚與陳景潤,反正都是神一樣的存在。后來漸漸發現,二人其實差別很大。華羅庚算是陳景潤的前輩,華羅庚自學成才,陳景潤科班出生。陳景潤主要研究解析數論,“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華羅庚的研究面則很廣,在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都有杰出貢獻,特別是后來他在普及應用數學方面的工作,他的優選法和統籌法的推廣,使他的研究更貼近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實踐。
記憶中第一次聽到華羅庚的名字,應該是小學時的“華羅庚金杯賽”,華羅庚金杯賽堪稱小學階段最高水平的數學競賽了。但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初中時學到的一篇課文——華羅庚的《統籌方法》。華羅庚以生活中常見的燒開水泡茶為例,讓人們了解到通過統籌方法可以把一項任務的工序進行安排合理,從而節約時間。從那以后,這種方法就植入了我的大腦,對自己的日常生活發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每當有一連串多個事情要處理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運用。
曾有篇帖子《華羅庚“統籌方法”的局限性》在網上一度流行,其作者根本就沒弄明白統籌方法統籌的究竟是什么,完全不知所云。他不僅把華羅庚燒開水泡茶的例子記成了煮雞蛋,所舉事項之間毫無時序關系,而且片面地將統籌方法理解為通過并行節約時間,進而誤解為一心多用,大談“如果在抓緊時間和集中精力之間選擇,將毫不猶豫地選擇集中精力”,并將統籌方法的運用原則歸結于“它只有在做那些不需要動腦筋思考的事情時才能發揮作用”,真是可笑。要是怕鍋里的雞蛋分散注意力,去買個煮蛋器好了。建議這位作者再去好好看看華羅庚的《統籌方法平話及其補充》,還有現代管理學的一門重要基礎課《運籌學》,別再不知所云、信口開河、貽笑大方。
統籌學研究如何在實現整體目標的全過程中施行統籌管理的有關理論、模型、方法和手段,是數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的一個學科分支。從我接觸最多的項目管理來說,統籌方法就是一種安排工作進程的數學方法,通過各種手段改變原本固有的工作模式,從而壓縮項目進度、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工作效率。最常用的基本模型是網絡圖,重點概念是關鍵路徑和時差,在關鍵路徑上縮短時間,在非關鍵路徑上精簡資源。
生活也是如此。我們所擁有的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我們的注意力,我們的關鍵路徑就是成長,要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我們的成長上。找到自己最深愛并能帶給自己長遠價值的事,作為重心投入我們的注意力,才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人既努力又勤奮,卻沒找到自己的關鍵路徑或選擇回避關鍵路徑。想盡快喝到茶,不在“洗開水壺→燒開水”上做文章、下功夫,卻花大量精力去洗茶杯、拿茶葉。看似忙忙碌碌、勤勤懇懇,但收效甚微。
華羅庚在1958年開始研究將統籌方法應用于工農業生產,親臨一線傳授科學方法,全國各地都是他的足跡。華羅庚統籌方法的應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可以增加生產,降低損耗,在許多工程項目上取得了成功,不僅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奠定了實施規范的基礎。他的《統籌方法平話及其補充》《優選法平話及其補充》兩本科普讀物,為當時多少人打開了科學實踐的大門。據說現在《統籌方法》已經是小學六年級的課文了,實乃幸事。華羅庚這樣的大師能夠貼近生活,用一些淺顯的語言解釋科學應用,期盼現在的科學家們也能夠深入淺出的多傳授一些這樣的方法論,教科書里也多增加些類似的淺顯易懂的科普文章,為小朋友們多培養些科技興趣、埋下知識的種子。
最后給大家出一道小學數學題:
有一種烤爐烤熟餅的一面要1分鐘,即烤熟一張餅要2分鐘。那么現在有兩個爐子,請問最快需要幾分鐘,能把三張餅烤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