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曼妞在自己一堆貼貼紙里,找到一張真人版巴啦啦小魔仙的。
她沒看過這個片。現在給她看的動畫片或電影,都是經我們挑選的。《巴啦啦小魔仙》,我一直認為是浮夸虛假而幼稚的片子,根本沒考慮過給她看。
但她估計看到貼貼紙上的衣服很漂亮,非要看一下這部片。
“這部片很傻誒!”我漫不經心地回答。
“但是我還是想看一下。我可以看一下嗎,媽媽?”她并不放棄。
我很想一口拒絕。但是,總覺得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她,太獨裁了。而且她很少這么強烈地主張要看一部片。
“好吧,那明天給你看一集。”
“哦耶!……媽媽,巴啦啦小魔仙很傻嗎?”她現在還處于爸爸媽媽說的都正確的認知階段。
我想了想,這么回應:“嗯……媽媽覺得這部電視劇有點傻。但是媽媽也沒看過完整的。你可以先看一下,你的想法你自己決定。可以跟媽媽不一樣的。”
她似懂非懂。“媽媽覺得巴啦啦小魔仙傻誒……但我還是想看一下……”
隔天,她還惦記著這件事,就跟她一起看了一集。
然后她愛上了巴啦啦小魔仙。
可以看電視的機會,都用來看小魔仙。玩游戲時,多了一項“小魔仙”的游戲,會給我們分配魔法棒,逼著我們一起念咒語。會假裝自己有魔法,不停地大喊小魔仙咒語。
她是真的喜歡。看的時候,會忽然轉頭跟我說:“媽媽,我覺得小魔仙不傻。”剛開始有點膽怯,說的時候聲音很低,似乎不太敢跟我“叫板”。
我很坦誠地回應:“好的,你可以喜歡小魔仙,你自己決定就好。”
之后,她會很大聲地跟我說:“媽媽,我覺得小魔仙不傻!”
這件事,讓我吃到兩個教訓。
一是,自己沒親自看過、經歷過的,不要擅自評價。
我以前沒看過《巴啦啦小魔仙》,只是電視里偶爾瞥到。根據浮夸的服飾和簡單的對白,我認定這種電視劇是幼稚、沒有營養的。但跟曼妞一起看過后,發現跟原來認為的不一樣。
這部電視劇以大人的視角看,確實幼稚,顯得“傻”。但主旨還是溫馨、向上的。兩位小主角各有優點缺點,在小魔仙的幫助下,堅持善良、熱心,幫助朋友。價值觀引導方面還是積極的。
我之前向曼妞表達的武斷的評價,并不恰當。還好,跟她說了要自己看過再做自己的評價,算是補救吧。
第二個教訓是,與孩子一起,還是要保持點童心。
我把自己推向七八歲,回想如果自己小時候看這樣的電視,是否會喜歡。
劇情和對話簡單明了,有會魔法的小魔仙可以滿足愿望,還有很酷的變身;有自己的小煩惱,又總能解決問題或獲得成長。
當然會喜歡啦。小時候不是還對《美少女戰士》如癡如醉嗎?
想起自己小時候看喜歡的動畫片,耳旁是大人的嘮叨:“就喜歡看什么動畫片,有什么好看的!”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被大人認可,總被認為在做“幼稚”的事,所以自己看動畫片一直帶著負罪感,而無法享受其中。
我不希望自己的這種經歷再復制到曼妞身上。
成人和孩子的視角不同,理解不同。努力發現其中的真善美,跟孩子一同分享,不是更好嗎?
所以,現在曼妞要看,我就陪她一起看,跟她討論小魔仙遇到的困難、她們會怎么辦。她要玩小魔仙游戲,就開開心心陪她一起玩。
我謹記閉住嘴巴,不要冒出嘲諷或不屑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