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小熊老師在群里發(fā)了幾張圖,是她夫人的學生畫的,引來一片贊美聲。有人問:“這是什么?國畫嗎?”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很多人對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藝術了解得遠不如西方藝術多。
從小學開始,我們所受的藝術教育以及常常接觸到的繪畫作品大多以西方藝術為主。即使是再不了解藝術的,也基本聽說過素描、速寫,分得清水彩與油畫,梵高的向日葵、星月夜,達芬奇的蒙娜麗莎,莫奈的睡蓮沒見過真跡也總還見過復制品或藝術衍生品。但是一提及我們的國畫,很多人就懵了。以為八大山人是八個人的恐怕也不是少數(shù)。
回到熊老師展示的作品上來,他這次分享的,是沒骨花鳥。
其實我知道這種畫法的名稱,也是因為家里有個學國畫的娃。還是他給我普及過,沒骨花鳥,代表畫家——清代惲壽平。
那沒骨到底是什么呢?這個“沒”字又該怎么讀?下面引用一下百度百科上的說法:
沒骨(mò gǔ)(法)畫 :中國畫傳統(tǒng)花卉(花鳥)畫的一種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
沒骨的“沒”字,即淹沒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于將運筆和設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輪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樣拓描。
作畫時,要求畫者胸有成竹,一氣呵成。在書法里把筆鋒所過之處稱為“骨”,其余部分稱為“肉”。沒骨畫將墨,色,水,筆融于一體,在紙上予以巧妙結合,重在蘊意,依勢行筆。
說到沒骨就不能不提惲壽平。惲壽平(1633—1690),初名格,字壽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江蘇武進(今常州)人。他幼年隨父抗清,失敗后隱居賣畫。與王翚為好友,二人經常一同游歷、觀摩以切磋畫藝。他早年主要創(chuàng)作山水畫,師法元人,并上溯董源 、巨然,風格空靈清曠,但因畫藝不第王翚,不愿居其二,于是中年以后專攻花鳥,創(chuàng)沒骨法。此畫法講究以寫生為基礎,極力摹寫,得其活色天香而后已。
在創(chuàng)作中,惲壽平追求以宋法運元格,以極似求不似,重在“攝情”,畫風清新雅麗、淡冶秀美,于絢爛中求平淡天真,表現(xiàn)了“清如水碧,潔 如霜露”般理想化的美的境界,極好的體現(xiàn)出董其昌所極力推崇的文人畫旨趣。代表作有《靈巖山圖》、《錦石秋花圖》、《花卉冊》等。惲壽平的沒骨畫法在 清初畫壇上“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從學者甚多,如馬元馭、范廷鎮(zhèn)、惲冰等,蔣廷錫、鄒一桂等仕宦花鳥畫家亦頗受影響,形成了以惲壽平為代表的“常州派”,并被清人視為花鳥畫的“寫生正派”,與“四王”的“山水正宗”相 比肩。
歷史記載,五代后蜀黃筌畫花鉤勒較細,著色后幾乎不見筆跡,因有“沒骨花枝”之稱。有人認為,沒骨的畫法創(chuàng)始於北宋徐崇嗣。那現(xiàn)傳承下來的沒骨技法創(chuàng)始人糾結是誰呢?
北宋崇嗣效學黃筌,單以色彩作花卉,名“沒骨圖”。據(jù)《圖畫見聞志》卷6《近事·沒骨圖》:“李少保端愿有圖一面,畫芍藥五本……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旁題云:‘翰林待詔臣黃居寀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畫沒骨圖’。以其無筆墨骨氣而名之。”雖指出這幅“沒骨圖”畫的是芍藥花,但他的理解仍頗含混,仍認為“沒骨”之意不過是“無筆墨骨氣而名之”。只有宋·董逌揭開了這個謎底:“沈存中(括)言:‘徐熙之子崇嗣創(chuàng)造新意,畫花不墨 ,直疊色漬染,當時號‘沒骨花’,以傾黃居寀父子。余常見駙馬都尉王詵所收徐崇嗣沒骨花圖,其花則草芍藥也……其他見崇嗣畫花不一,皆不名沒骨花也。唐·鄭虔著《胡本草》記芍藥一名‘沒骨花’。今王晉卿所收獨名沒骨,然存中(沈括)所論豈因此圖而得之耶?”十分清楚的辨明了所謂“沒骨圖”原來指的是其中所畫的花卉的一種別稱——“芍藥”又名“沒骨花”;而不是指稱一種獨特的繪畫技法——“沒骨法”。
惲壽平的繪畫技法改變了明代“寫意”花鳥習用的“勾花點葉”陳法;但從另一角度來看,他的“沒骨法”又還是從明人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發(fā)展起來的。事實上明代的吳門畫派中已有一些近似惲氏的“直以彩色圖之”的因素,他們偶爾也舍棄了墨筆勾勒。惲氏的“沒骨法”正是繼承、融合,復又加進了自己的獨創(chuàng)因素,以彩筆取代墨筆直接揮抒,從而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時代風格,而宋人所謂的“沒骨”圖畫,當然更難與之同日而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