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摔跤吧,爸爸》給我的兩點教育啟示
我是熬著夜把《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看完的,人都說“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可是我以為這部電影還是名副其實的,它帶給我們的是慢慢的正能量,就像《三傻大鬧寶萊塢》給我們帶來教育體制的反思一樣,《摔跤吧,爸爸》劇中也有供教育人琢磨的教育啟示。
首先,孩子的興趣是逼迫出來的。人都有惰性,而惰性是扼殺人某些天賦的罪魁禍首。馬哈維亞是在生子無望,后繼無人,對自己世界冠軍夢想陷入絕望的時候,偶然發現自己兩個姑娘力氣過人,巾幗不讓須須眉。但是饒是如此,兩個孩子并不是對摔跤就一以貫之地喜歡和堅持的,她們對剪頭發,換長裙,禁美食,每天大幅度體育訓練,都有強烈的抵觸。她們背后詛咒狠心的爸爸,合伙調整鬧鈴欺騙爸爸,偷著去參加別人的婚禮,肆意地載歌載舞。“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可以說她們的摔跤進步之路是以她們失去幸福快樂,無拘無束的童年為代價的。她們能問鼎世界冠軍寶座當然跟她們的天賦有關,可是沒有這樣一個嚴苛得有點不近常情的爸爸,想來也很難實現。
真正的天才不過是比常人更艱苦,更努力罷了。可是未成年人往往缺乏自律,這個時候嚴師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馬哈維亞不僅超乎尋常地嚴厲,而且還有很高的專業水準(國家級摔跤冠軍),有這樣的爸爸做后盾,既能做到嚴格的督促,又能做到有針對性的專業指導,誕生兩個冠軍就不足為怪了。
再次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當家長和老師二者的教育方式相左時,何去何從?該電影是通過對比的手法予以揭示的。馬哈維亞本人就是國家級摔跤冠軍,又做過摔跤教練多年,有著極為豐富而實戰經驗和教學經驗。況且他和自己的兩個女兒朝夕相處,自己女兒的身體條件,意志毅力,訓練習慣了如指掌。可是等到大女兒后來進入國家體育學院,教練卻讓大女兒改弦更張,另起爐灶,讓她把自己爸爸以前交給自己的方法完全忘掉。這就使得大女兒不適應,原先作為國家的摔跤好手,過五關斬六將,所向披靡,可是一旦站到國際的賽場上,卻是連連失利。我想這可能與她在實戰的時候,原有的固習和新教練交給的新習慣在不斷斗爭,讓她在瞬息萬變的賽場上無所適從,不免分神有關。電影最后大女兒是站到冠軍的領獎臺上的,可是那是多么驚險的逆襲呀?如果爸爸不是毅然決然地趕到她身邊,如果不是爸爸通過筆記本遙控她的訓練,那么她很有可能就折戟沉沙了。
我們教育也有這樣的現象,尤其是在跨越不同的學段的時候。有的高學段老師就跟劇中的教練一樣,把學生以前老師的教法全盤否定“你們以前的老師教的都是錯的,往后都按我的來”。這未免有點武斷,極容易讓學生左右為難,產生學習上的不適應,從而導致成績下滑。
哪里有什么天才,人家只是比我們受更多的苦楚,經歷更多的挫折,流更多的汗,甚至流更多的血而已。人是要有夢想的,哪怕老天讓你芳心似灰,也不要徹底放棄,馬哈維亞把兩個女兒都培養成摔跤冠軍,我們還有什么怨天尤人的呢?
《摔跤吧,爸爸》讓我看了有重新奮起的沖動。我覺得它是一部成功的教育電影。
2017/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