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林清玄在他的書中寫道:當我們回到生活的原點,還原到簡樸清淡的生活,無非是“輕羅小扇撲流螢”,無非是“薄薄酒,勝茶湯,粗粗衣,勝無裳”,或者是“小樓昨夜聽春雨”。他與大文豪蘇東坡“人間有味是清歡”的境界極為相似。
說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個行者向老和尚學習“道”,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飯。”
行者問:“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挑水即挑水,做飯即做飯。”
行者豁然開悟。原來,活在當下,就是一種人生的修行。生活趨于沉靜,就是悟透世情之后最好的一種生活方式。安住當下,哪怕是一顆狹小的心,亦可以承載萬物起滅。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最高的境界,莫過于靜水流深。無論生活如何坎坷滄桑,任它雨暴風狂,我自靜水流深。
靜水流深,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人生哲學,一種深奧的禪理。
最深刻的道理就如同靜水流深,看上去平淡無奇,但靜水深處潛藏著無上的智慧。這正是大智之所在。就如同老和尚對行者的開悟。
大鋼琴家霍洛維茨說過:“我用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樸素簡單最有力量。”這是他整個音樂生涯得出的深刻體會,給我們這些平凡人以深切的啟發。
人往往喜歡簡單與質樸的朋友。越是簡單, 越好相處,也往往能發揮出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以為道理淺顯,所以從未真正去踐行。所謂的知易行難,莫非如此。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在一個寧靜的村莊,因此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沉靜淡薄的人生。
周敦頤拒絕官場腐敗,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潔身自好,寧靜悠遠。
當一個人能透過紛呈的世相,探知到內在的本源時,那種真正大徹大悟的心境,便是靜水流深。
美好的生活方式,不在于金錢多寡,也不在地位高低,而是在于內心的沉潛和淡定。正如蘇軾所說:“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放下手機,捧一杯香茗,悠悠然的眺望窗外,也許經冬后的枯枝正在發芽長葉;佇立小區,觀賞周邊,也許小徑的小花開得正艷。
我們從未停止遇見美,只是習慣讓我們視而不見,缺乏發現細小之美的天賦。
最動蕩的美,往往蘊于靜水流深。
這是自然饋贈的厚禮,唯有單純明凈的心才能發現。
我最喜歡的男演員陳道明,從影20多年來,事業早已到達了頂峰。
他主演的電視角色氣質獨特,讓他名滿天下。可是,升到人生巔峰的他突然發現,在那個躁動的名利圈子,很多東西都是浮夸的。他厭倦了,想退隱了,便考慮如何做一個正常的人。
此后他給自己劃定了一個目標:我這一輩子,就是在做一個人,做一個簡樸生活的人。從浮華的演藝圈抽離出來,去與原始的天地事物接觸。
他喜歡簡單寧靜的生活:一個人蝸居家里,用毛筆蘸寫唐詩,聽曲彈琴,閱讀古書經典。這時候的他,心靈沉靜如一湖靜水,說看到窗外的天空,藍得仿佛要流淌出來。
有大師說過,真正的智者,就像田野上的麥穗。麥穗空癟時,它總是高傲地昂著頭。麥穗飽滿而成熟時,它卻是低垂著腦袋。謙虛的腦袋,是低垂的。輕浮的腦袋,才會高高的揚起。
所以,往往越是道行深厚的人,越懂得沉靜謙卑,就像沉潛的靜水那樣流深。
真正的修養是靜水流深,學問深厚卻從不張揚,低調處世謙虛做人。
最迷人的美是安靜的,最深刻的道理是簡單的,最動人的味道是清淡的。
拋卻浮躁,遠離浮華,清簡度日,對世界的領悟才能流深。
真正的心靈寧靜,來自于沉穩安然的專注,真正的內涵,來自于不顯山露水的修養。遠離浮躁,澄澈內心,自我的造詣才能流深。
因此,一個人最好的擁有,莫過于靜水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