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擁有,莫過于靜水流深。。。

林清玄說

當我們回到生活的原點,還原到素樸之地的生活,無非是“輕羅小扇撲流螢”,無非是“薄薄酒,勝茶湯,粗粗衣,勝無裳”,或者是“短笛無腔信口吹”,或者是“小樓昨夜聽春雨”

任雨落風驚,自靜水流深

一個行者向老和尚學習“道”——

于是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飯。”

行者問:“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砍柴、挑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挑水即挑水,做飯即做飯。”

行者豁然開悟

我們寄希望于更厲害的道理來過好一生,殊不知真理往往簡單,只是需要用一生去領悟


歷經千山萬水,三毛說:“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大鋼琴家霍洛維茨說:“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樸素原來最有力量。”

「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的悲劇就在于——我們以為道理淺顯,所以從未真正去踐行

最深刻的道理就如同靜水流深,看上去沒什么大不了,但正是大智所在

陶淵明辭棄歸隱,住在一個寧靜的村莊,因此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獨立人格

當一個人能透過紛呈的世相,探知到內在的本源時,那種真正大徹大悟的心境,便是靜水流深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美不在于金錢多寡,也不在地位高低,正如蘇軾所說:“江山本無主,閑者是主人。”

放下手機,放眼窗外,也許寂靜的枯枝正在冒芽。停下腳步,審視周邊,也許路旁的野花開得正艷

我們從未停止遇見,只是習慣讓我們視而不見

最動蕩的美,往往蘊于靜水流深

這是自然饋贈的厚禮,唯有單純明凈的心才能發現

蒙田說過,真正的學者就像田野上的麥穗。麥穗空癟時,它總是高傲地昂著頭

麥穗飽滿而成熟時,它總是低垂著腦袋。往往越是道行深厚的人越懂得沉靜謙卑

葉圣陶成名后去教書,經歷欄只寫了四個字“小學教師”

真正的修養是靜水流深,胸中有萬千丘壑卻從不張揚,低調處事謙和為人


靜水流深并非乏善可陳,而是簡樸之中蘊含著更為豐富的質素

正如最動蕩的美是安靜的,最深刻的道理是簡單的,最動人的味道是樸素的

拋卻浮華,對世界的領悟才能流深

真正的安寧來自沉靜自足的專注,真正的藝術源于用心打磨的純粹,真正的修養在于不顯山露水的品格,遠離浮躁,自我的造詣才能流深

以靜水流深之心與這個世界相處,與他人相處,與自己相處

無言中氣質盡顯,清靜中歡喜自生。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