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哲學基礎》讀書筆記之七

? ? ? 《教育的哲學基礎》第六章講的是行為主義與教育。行為主義植根于許多哲學的傳統之中,它關系到實在論。實在論是行為主義的一個要素,既包括具體行為也包括"形式"或者行為準則。行為主義者認為人類的個性、性格、正直等特征都是通過特定的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行為主義者主張,我們完全有可能了解行為的規律,并開始控制行為。行為主義是一種唯物主義,行為主義原理與機械唯物主義的某些觀點相似,認為人類是更為復雜的自然有機體,但一樣可以被研究且受自然規律的支配。都相信人們依據他們的身體構造而產生某種行為。

? ? ? ? 早期行為主義者巴甫洛夫關于條件反射的訓練實驗為新行為主義者提供了認同的方向,但新行為主義者使用了操作訓練。華生作為早期行為主義者認為神經系統的主要功能就是協調感覺和運動反應,他的研究引發了行為主義心理學運動。為華生提供哲學基礎的是實證主義運動。

? ? ? 斯金納被認為是行為主義集大成者。他是一個夢想家和理想主義者,在他的著作中時有出現激進主義言論。他主張認識就是環境作用于人的一個事實。用語言來描述感覺的意識是社會化的產物,而不在單獨個體范圍內。他并不否認某種個體的意識可能會牽涉到人們的認知,但人們所認知的東西本質上都是外部世界的物體和狀態。他認為人類是我們自己的創造者。人類文化的發展是受到約束的,控制是敏感地把握人類行為結果最重要的部分。他主張教育的過程是創造文化的主要方式。為了改變文化和個體,行為必須要改變,同時,改變行為的方法就是改變起強化作用的相倚性關系。作為行為主義科學家,他堅持潛心研究價值和善。他的善有個人的善,他者的善,文化的善。他主張需要一套完善人類行為的科學及方法,其中包含著人類的生存價值。

? ? ? 作為一種教育哲學的行為主義,其教育目的已上升為行為工程,作為教育過程的一部分,主張通過訓練法強化行為,行為主義方法的主要目標在于改變人們的行為,同時為其指出更為合適的方向。在教育方法與課程中,行為主義者倡導教師有多種獎勵與強化的方法可以任意使用,課程應該被劃分為短小而獨立的單元,容易被掌握。教學目標必須以行為科學的術語來描述,不能僅僅是教學的主題。在教師角色中,所有教師在他們的教學過程中都使用一兩種行為的方法,教師必須掌握訓練的技術并正確的使用,能相互合作會成就與眾不同。

? ? ? 行為主義教育哲學對當前刷題式的應試教育和特殊教育領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容易限制孩子的思維發展和創造力培養,對未知變化的社會適應性不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