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26歲的諸葛亮離開臥龍崗,成了為劉備的得力干將,為劉備日后三分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墒?,諸葛亮為什么選擇輔佐劉備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blockquote>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似乎表明了自己選擇劉備的原因,但是,對于一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甚至能夠準確地預知未來三分天下局面的人來說,僅僅是因“感激”就出山嗎?諸葛亮在選擇老板的時候僅僅只是考慮這一個感性因素嗎?
從亮的性格來看,亮常常自比于管仲、樂毅,這兩位一位是名將,一位是名相,可以看出亮的志向遠大,希望能夠像古代的名將名相那樣輔佐明君、建功立業。諸葛亮是少年天才,讀書只觀大略,但是依然能夠很好地領會其中的深意。居隆中時,亮有兩個雅致,一是讀書,二是耕種。這也鍛煉了亮做事自始至終、專一的性格特點。后來輔佐劉備的時候,亮也總是堅持親力親為。
同時,亮洞悉人性,他有遠大的志向,給自己的定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當時的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同時操又生性多疑,要是亮選擇操的話,很可能會落得與楊修、孔融相同的下場;孫權也有張召、周瑜兩位得力干將,在孫權這里,亮也很難得到大的發展空間;當時荊州還有一個劉表,劉表算是諸葛亮的親戚了,如果亮想要投靠他的話,應該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但是劉表算不上一個明君,管理才能太差,不會用人,當時中原有很多有識之士到荊州投靠他,但是他一個都不會用。而此時的劉備還是一個什么都有沒有的人,空有一腔熱情,卻無用武之地,但是他有建霸業的志氣。劉備是帝王出身,劉氏宗族,有皇室血統,有帝王之志,同時,他有仁愛之心,保衛地方,救濟窮人,對士人都平等對待,很得人心。再加上他剛出山就有關羽、張飛這兩位既忠誠又能干的大將輔助。諸葛亮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他清楚地知道,輔佐劉備,既不用像輔佐曹操那樣小心翼翼、膽戰心驚,也不用像輔佐孫權那樣“恐與名士爭高下”,在劉備這里,他不僅能夠得到一個足夠高的職位,也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讓自己的策略得以實施。
諸葛亮擁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卓識,他能夠及早地預見三分天下的局面,也能夠在眾人覺得劉備是“垃圾股”的時候及時地發現并且投入這支“績優股”。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他在隆中潛心讀書,描繪政治藍圖,“隆中對”就是他交給劉備的一份最完美的“求職信”,也正是因為這份“求職信”,才讓他實現了自己的政治抱負,成為了后人心中最崇拜的偶像。
何以解憂,唯有日更。? ? ? ? ? ? ? ? ? ? 這里是我的日更茅廬,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