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我們偉大人類創造用來紀錄一切的神奇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它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與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每個人從識字起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們最初的三觀確立除了在身邊人事物的耳濡目染下,就是書本上帶來的經驗之談了。
那就來說說我自己“讀書”的故事吧,本人書蟲說不上,好學也談不上,但也勉強算是一個比較喜歡閱讀的人而已。早些年以前的我是個急性子,比較毛毛躁躁、風風火火的辦事靜不下心來。但我發現每當我捧起一本有興趣的書的時候,就能使我很快的淡定下來,這讓我仿佛感覺抓到了一個改變自己的契機,于是我開始養成了長期的讀書的習慣,這個習慣使我變成了一個溫潤的人,現在的我相比之前更加成熟,溫和恬淡、不急不躁,我想這就應了那句古人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
最初與書結緣,是在上高中的年紀。那個年紀的我too young,也比較浮躁,對于非學霸的少年來講,正經課本和老師的黑板其實是有點看不下去的。但青春期那么躁的我對閑書、小說、雜刊什么的卻愛不釋手。時?;蚪杌蛸I,弄來一本閑書跟同學好友分享,人手半本,甚至撕裂成好幾份夾雜著早餐油脂、鼻涕口水等嚴重污染物的殘本小說。冒著被老師發現,輕則沒收、罰站、丟粉筆頭,重則停課、叫家長的風險,夾藏在課本、課桌里上課下課無休止的看。當然這也是導致我的學習成績一直處于貧農階層的原因之一。
再到后來,部分有錢的同學們引進了尖端科技——高大上的mp4音樂播放器,因為帶有屏幕,又有閱讀電子書的功能而且又小巧,方便隱藏,這更加大大的便利了我們這些閑書黨上課“偷雞摸狗”的工作,于是大家紛紛拍手稱快。之后,大家在課桌上層層課本筑起的圍墻下,互相傳閱起mp4來看閑書。大家互相幫助,凝聚了力量,增進了友誼,儼然一派和諧景象。當然故事的發展一般不會一帆風順的,這時候就該有“反派”出現攪亂這一潭靜水了。當時一些“右傾的投機派”同學們輪番對我們發射了鄙夷的目光攻擊后,又暗中向老師們傳達了我們的行事機密。 然后這項光榮偉大的地下行動就此受到了嚴重的打壓。但是“革命之火”是澆不滅的。所以,就這么的,渾渾噩噩熬到了高中畢業。
直到大學我還保留著看閑書的習慣,那個時期有了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因為專業便利,上課需要帶電腦,自習課也多,又少了老師的過分打壓,情商低沒有感情生活又毫無運動細胞的我,除了偶爾和別人打打游戲,看閑書也成了理所當然。教室看,宿舍看,沒日沒宿的看,夜里寢室斷電了,書正讀到精彩部分,毫無睡意?不慌!默默躺床上,掏出那會流行的低端山寨大智能手機(電量十足,超長待機)看小說什么的毫無壓力。于是就看到深夜。久久無法入眠。
在最瘋狂的時候一周能看好幾本書。所以,書看的多了也就有了自己的體會,以前看書總是因為情節引人入勝,欲罷不能,各種喜歡看主角不死,天下無敵,后宮成群什么的YY小說。到后來,才發現沒什么水準,還很枯燥,只靠YY賺噱頭,太虛幻了。因為大體故事發展方向都是一致的,最后都超神的節奏,千篇一律,慢慢的,覺得無聊了,書荒了。經歷了一段書荒之后,開始轉型看別的方向的書,隨著年齡蹭蹭的漲,我也不例外的脫離稚嫩趨于成熟,也開始越來越喜歡有品位的文筆,而不再注重太多情節,書的作者筆風越細膩,讀起來越有感覺,冗雜情節一帶而過,不經意留下的伏筆,總能留些空間給人細細品嘗,遐想。相比起來,那些開篇上來一頓砍瓜切菜的從頭俗到尾的直白文章,筆風溫潤婉轉,情節伏筆前后呼應的文章才更加動人。
有時候也會反問自己為什么能堅持讀完厚度讓人一看就頭疼的一本書呢,答案比較模糊,這里要分析兩個點:一呢是要從興趣出發,選擇性的讀書,選有興趣的書,稍微了解開頭,于是一發不可收拾,就好比讀故事書情節知道一半總是很痛苦的事情,于是有一種“魔力”牽著自己堅持讀完;二就是拿到一本書的時候,本著存在即有價值的心態去正視這本書,把自己融入進去,真正去體會書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意圖,自己激發一個興趣點,從而堅持讀下去。
當你讀書久了就會發現,看書其實也是在看人。書讀進去了,置身書中的世界,做個書中的人,當中總能學到一些什么東西,回來產生一些什么心得體會,融入自己的人生,這樣讀的才有價值。有古人云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卑褧敵舍t治愚笨的藥來講,并不為過,書確實是一個拓寬視野、增長見聞的資訊傳遞方式,存在必然有它的價值。當然有喜歡讀書的,就有不屑讀書的,這并不能說道什么,就像有人愛讀散文,有人就要說什么“假文藝、裝X、膩膩歪歪的”,然后對方再還擊道:“那是你丫根本不懂讀書”。真要這么咬那就沒意思了。把書真正讀進去,與書結緣,讀自己喜歡的書,快樂讀書,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