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之前在騰訊視頻看電影應該是資源不足,常常5元購買單片,后來在愛奇藝看《奇葩說》,在優酷看《羅輯思維》,在超級視頻看電影,這里比騰訊意識超前,哪怕是搶版。最近在用《奇葩說》和《羅輯思維》指導人生,因為我是經常感受到焦慮和無助的,之前完全是路人,看過一期后徹底轉粉。
? ? ? ? 《奇葩說》共四季,每季持續三個月,算來應該近100期,在這看標題和點擊量的快餐時代,互聯網關鍵問題也就那么幾個,如“生活被工作填滿辭職嗎”“剩男剩女該不該差不多得了”“婚禮真的有必要嗎”“遇險伴侶逃跑原諒嗎”“高學歷女生做全職太太是浪費嗎”“愛上人工智能算愛情嗎”……重點追了第四季,每期近2000-3000萬次播放量。
? ? ? ? 節目中,每朵奇葩都傾情演出,從舞臺布局到廣告包裝都很搞笑,永遠是老司機在飆車的快感,向往這種肆無忌憚的氛圍、大膽調侃的關系群,正反方都用筆記錄點滴火花。最后一季,何炅擔任議長大人,清楚地記著小時看何炅和金龜子主持的大風車,把故事融入節目,大拇哥去遠方找白胡子爺爺,自此,再也沒有出現在央視。相當有掌控力的何炅笑點低,在這里偶爾也很尷尬,他自己也坦誠剛錄節目時不適應,好多觀點被撕碎重建,即便是名主持也在不斷挑戰一個又一個未知。
? ? ? ? 看蔡康永的節目不多,知道他是gay,擅長云淡風輕地插科打諢,折服于他的淡定和應變能力,每次發言都發人深省。
? ? ? ? 張泉靈,這個有智慧的女主播,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么,2015年從央視離職進入創投界,時刻懷有重來一次的好奇和勇氣,沒有傳統印象中做現場新聞的嚴肅與刻板,有的是廣博的經驗與見聞,專業嚴謹,用數據說話,用事實講道理,無疑是《奇葩說》中一道靚麗風景線。
說說顏值和內涵雙雙突破天際的奇葩們
第一組
黃執中少爺,一個“來”,便把觀眾帶入他用價值觀搭建好的世界,執中歐巴最擅長見招拆招、四兩撥千斤,立論不多,只用一點點,卻講得深入骨髓,總結陳詞“以上”。馬薇薇曾說,看到黃執中,她就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天花板,無法超越,關鍵在少爺還擁有專業廚師執照。
陳銘,喜歡用身邊事論證,含情脈脈、細水長流,在“遇險伴侶逃跑該原諒嗎”這期,他說,手刀逃跑不是道德問題,是性格驅使,偶遇著火事件,當了30多年警察的父親第一時間脫下衣服滅火,而自己只是凍結反應,愣在原地;要不要辭職這期,妻子為了不影響他錄節目,瞞著他女兒出生的消息,性情中人。
“凍齡男神”胡漸彪,邏輯嚴密,多維思考,儒雅真誠溫和
第二組
“妖孽”肖驍,一句嬌嗔的“討厭”是肖驍的招牌,他缺點在于書讀得少,優點在于反應超快,能切中要害,迅速get到對方漏洞,再不濟便使出殺手锏,自黑撒嬌,“我都娘成這樣了,都不愿意AA制,你個純爺們居然要AA制……”肖驍不是最優秀的,卻是最努力進步最快的那一個。
大美玲姜思達,“作為一個東北爺們,我娘,但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了解后才發現這倆泡兒三觀超正、超man。
第三組
身價百億的“北大學霸”劉楠,強項是高等數學,將全職媽媽做到極致后開始創業,做任何事都能成功,彈無虛發。她奉行“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以最赤城的肉身去面對每個人,在你遇到惡的時候,這個硬的東西會來刺傷你,讓你痛,痛過之后,你會長出鎧甲”。
“只有一張嘴的閃電阿姨”傅首爾,有自己的頻率,有自己的內心秩序,好喜歡她不大標準的英語和令人半信半疑的洋蔥新聞。
第四組
具有戲劇表演功力的大王、范湉湉、歐陽超,真是用生命在辯論;自創吃貨理論的如晶寶貝,“搖滾紀委”臧鴻飛。
奇葩語錄:
生活不會因為你膽小怯懦而饒過你。
靈魂就是你所有原則組成的,你堅持什么原則,什么東西不能丟什么東西不能放,就是你的原則。
愛情有方法論嗎?愛情只有世界觀,沒有方法論。
你能接受將來你孩子身上有你另一半所有缺點時,那么ok,這個婚可以結了。
人生就是累積故事的過程,逮到一個故事就是好的經歷,有遺憾的故事才意味深長。
萬物皆有裂痕,那又怎樣,裂痕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無知者無畏,有知者也要無畏。
? ? ? ? “有種、有趣、有料,死磕自個兒,愉悅大家”,《羅輯思維》開播了,幽默風趣、學識淵博的羅胖,用他的個人魅力傳播知識,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 ? ? ? 每期200-300萬點擊量,話題包羅萬象,“大家都有拖延癥”“一個公務員的海市蜃樓”“你因掙錢而偉大”“這一代人的怕與愛”“拒絕逃離北上廣,見識決定命運”……每期都有推薦書目,羅胖向來主張“自帶信息、不裝系統、隨時插拔、自由協作”的U盤式生存,他講秦始皇、王陽明、張廷玉、杜月笙……正面歷史人物總能給你挖點兒負面新聞,負面人物總能洗雪前恥,他尤其推崇曾國藩“結硬寨、打呆仗”,先把底盤打扎實,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為人處世切忌目光遠大、還是鼠目寸光的好,就事論事嘛。
? ? ? ? 不論是《奇葩說》還是《羅輯思維》,貌似都形成了自己的模板,名人事例+自身見聞+觀點;先確立一個中心思想,選擇符合的材料來論證,包括某本書中的某段歷史。
? ? ? ?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引發共鳴—崇拜—疑惑—有選擇性的接受,不唯書、不唯人,找準自己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