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和共同體需求為什么要與“否定認同需求”聯系在一起?
出現心理問題,那么它的目的是什么?
獲得認同,在共同體中取得特別地位。
阿德勒認為:人類最根源的需求是歸屬感。
怎樣能獲得歸屬感?
在共同體中取得特別地位,不要“泯然眾人”
無可替代的“這個我”不要做“蕓蕓大眾”,任何時候都必須確保自己獨一無二的位置,“我在這里”的歸屬感絕對不能動搖
那“表揚或認同能夠告訴他:“你并非不完美”或者“你很有價值”嗎?
表揚和認同無法體會真正的“價值”
認同沒有盡頭,獲得他人表揚或認同,只能體會到瞬間的“價值”,這種喜悅是依賴于外部作用。
結果是你會過著永遠索求、永不滿足的生活。
那應該怎么做呢?
不去尋求他人的認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認同。
他人決定“我”的價值,這是依存。“我”的價值由自己決定,這叫“自立”
但正因為我不“自信”,所以才需要他人的認同啊?
這是因為缺乏“做普通人的勇氣”,要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作為“蕓蕓大眾”的自己
難道自己只是一個一無所長的“蕓蕓大眾”,是個普通人?
如果你想要成為“特別的我”,你才會追求他人的認同,才會追求稱贊、期待關注。
不要從“與他人不同”方面尋求價值,而是從“保持自我”方面尋求價值。不認可真正的自我,一味與他人進行比較,盲目突出“不同”,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保持自我?
即使平凡也要從“保持自我”中尋求價值。個性不是相對的,而是絕對的。
我的思考
為什么不甘于“平凡”,希望在共同體中取得特別地位,不甘于平凡就要尋求他人認同,這種認同是遙無止境的,會過著永遠索求的生活。
難道真的要認可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難道自己就不能成為一個厲害的人嗎?
保持自我而不是尋求他人認同,相當于找到在的天賦能力,在自己認可的方向上不斷努力,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和評價里。
我的問題
保持自我和尋求他人的認同的邏輯還不是非常清楚?
為什么要接受自己成為一個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