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版的《泰坦尼克號》,橫掃奧斯卡,致敬好萊塢,最佳情人節檔,2017年最好看的愛情電影。
這些都不是我給《愛樂之城》好評的原因。
對歌舞片并不是很感冒,這種邊唱邊演的電影,一方面覺得節奏會拖沓,另一方面還是話語表達感情更加真實和直接。開頭甚至看得有些無聊,以為又是徒有盛名在外,但是慢慢看下去,就慢慢感動。
一部電影好不好,不在乎噱頭有多高,有多少明星大腕,出自哪個名導名編劇,能打動人心的,就是好電影。
《愛樂之城》就是能打動人心的,而且不同的人,被打動的點也不同。
也許對前任念念不忘的人來說,他們會唏噓,那個曾經讓自己對未來充滿期待的人,卻沒有出席在我的未來;對踟躕不得志的人來說,他們會感嘆,夢想就是一個獨自前行的過程,我不怪你只能陪我到這里。
故事其實很簡單,無外乎愛與不愛,得與不得。
懷揣演員夢想的Mia,在試鏡的道路上坎坎坷坷;熱愛爵士的Seb,因為對藝術的執著而不被理解。兩個人相似的境遇讓他們相互吸引,慢慢走到一起。
Seb想要開一家自己的俱樂部,復興爵士,Mia想要創作自己主演的獨角戲,他們愛著對方因為堅持夢想而閃閃發光的樣子。在狹窄的出租屋里,他彈琴,她唱歌,過著幸福的日子。
然而屈服于現實,Seb為了給Mia更好的生活,他放棄了對爵士的初心,加入了能賺錢的樂隊,表演著自己不喜歡的音樂,滿世界巡回演出,對Mia的陪伴漸少,甚至錯過了她的第一場演出,加之Mia演出失敗的委屈,他們爆發爭吵,感情出現裂縫。
分手之后,Mia實現了成為著名演員的夢想,Seb也開了自己的爵士俱樂部,他們都變成了理想中的自己,但那個曾經幫助自己通往理想的人,成為了生命中的過客。Mia嫁給了一個能助自己事業的男人。當她再次和Seb相遇,也只能是一笑泯前生。
從前我不成熟,只能笨拙地愛你;后來你教會了我成熟,我卻只能愛別人。
其實也就是一個稀松平常的愛情故事,為什么《愛樂之城》更能扎心?我無法具象地描述出感知層面的東西,但是大概就是這么個原因:
大多數的愛情片,角色們更多的是按照導演或者觀眾的期望在完成關乎愛情的條條框框,但是《愛樂之城》則是角色們自己在談戀愛,所以自然且真實。
現在的愛情片,愛得死去活來,愛得熾熱激烈,反正就是死心塌地不求回報無孔不入地愛一個人,但是對于“為什么愛”卻只字不提。女人們看完了,和身邊的男人一對比,就開始產生心理落差,要求自己的男人像劇本里的癡情模范一樣愛自己。
這種愛情片就是精神的鴉片,只會一味麻痹愛情觀,它誤導女人們愛情就是無條件百分百付出,導致女人們只知道渴望被深情對待,卻從不知反思自己是否具備“情之所起”的原因。
但是《愛樂之城》不這樣,它是一劑解藥,一段愛情的開端、發展、破裂到釋然,都是合情合理的,有理有據的,看完只會讓人豁然開朗,而不是執迷不悟。
舉個例子來說,言情偶像劇里,反正主角自帶光環一眼出類拔萃就被看上,但是Mia和Seb能相愛,是一點一點的事實引發的,他們不是羅曼蒂克地說愛就愛。他們經歷了開車搶道互相看不慣的相遇,經歷了Mia見證Seb的的才華,經歷了Seb對欲搭訕的Mia撞肩而過,再才有了兩人的相知,進而才能相惜,最后才能相愛。這才是常態下的愛情啊。
別妄想著哪天就降臨一位真命天子或者蓋世英雄直奔你而來,人與人之間生發愛這種感情并不容易。
《愛樂之城》的愛情是角色本身發乎于情的,是自然流露的,不是為了迎合誰的預期而故作姿態,也不是為了打破預期讓誰意外而設置套路。
Mia因為Seb逐漸偏離初心而和他爭吵,Seb無奈地說道,沒有人喜歡爵士,Mia認真地告訴他,“因為你,我現在也喜歡爵士。”多少關系的建立始于共通,結束于差異,但是真的愛情,能在共通里化解差異。聽你愛的歌,走你去過的路,都是為了更了解你一點。
Mia和Seb吵架之后回老家平復心情,她沒有告訴過他老家在哪里,但是Seb還是順利找到了她。Mia吃驚地問他怎么找到這兒來的,Seb輕輕一笑,“圖書館前面的房子。”這個小細節多么美好啊,你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覺得重要,并且牢牢記在心里。
Seb的藝術家氣質很迷人,穿衣打扮也很儒雅,但這都不是我最喜歡的地方。當Mia擔憂自己的劇本沒人喜歡,害怕再次面對試鏡失敗的打擊的時候,他只說了兩個字:“Fuck them”。這種恰到好處的反差粗俗,才真的是被帥到了啊。在去往夢想的路上,我偶爾也怯懦,瑟縮在黑暗里,你利落的信賴,為我打開一片星光。
Mia的服裝沒有重復過,尤其是和現任男友參加晚宴時穿的那一套祖母綠的露背禮服,讓她看上去高貴又優雅,但這也不是她最美的樣子。她和Seb約好了去看電影,卻臨時被拉去參加現任的晚宴,她坐如針氈,直到聽到酒店里響起Seb彈奏的鋼琴曲,她撇下一切,奮不顧身地跑向電影院去赴約,那時候的她,才真的最美。愛一個人的時候,別人都變得無趣,你只想和他待在一起。
不是我高姿態,大部分人對這部片子是欣賞不來的,因為電影里所展現的愛情,是高質量的愛情,是兩個靈魂豐滿的人之間的愛情,貧瘠的內心是根本體會不到的。
Mia討厭參加姐妹們尋覓對象的派對,因為她的內心是豐盈的,她有成為演員的夢想;Seb拒絕他媽媽苦口婆心說的所謂對的人生道路,扔掉了相親對象的聯系方式,因為他還不需要用愛情來填補空虛,他對爵士的熱愛足夠填滿自己的心。
在最潦倒的時候,遇見最愛的人,注定了多是悲劇。但是Mia和Seb有著高度相通的靈魂,他們因為懂得對夢想的渴望,所以尊重彼此的夢想,因為都曾經歷過坎坷打擊,所以惺惺相惜,想扶相持。當愛情達到了這樣深入靈魂的層面,什么通常的規則都能被打破。
他們在追夢的路上都很落魄,但是他們從不放低自己的姿態。明明竊喜邂逅在城市斑斕的燈火里,卻又口是心非說著這不是浪漫;明明想要再次約會,卻冠冕堂皇地說是學術交流。
你我都驕傲,不愿承認我被你馴服,但又不想因此彼此錯過,那就你共我默契,保有彼此驕傲,對愛心知肚明卻只字不提,只為求一個勢均力敵。
為什么那么多人向往愛情?你為什么想談戀愛?
陪伴、性、完成人生過程等等,這種需求性的原因是愛情的基礎層面,人人都能按部就班地擁有,只要你情我愿,且這世上多得去了這樣的組合。但是高質量的愛情就太難了,它還需要精神層面的契合,這才是愛情讓人心馳神往最重要的理由。
你要知道,你一個人吃吃喝喝睡睡玩玩,也可以過得很好,但你還是沒那么快樂,因為不管形式上的東西多么容易滿足,但是心靈上的渴求卻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解決的。人是多么孤單的個體啊,你需要有個人能平行地懂你,不是來自親人,也不是來自朋友,只能來自那個要相陪一生的人。
有人喜歡你的長發,有人愛你的短發,有人把你的幼稚當可愛,也有人把你的可愛當幼稚,我們極盡全力,想要變成愛的人喜歡的樣子。但是啊,真正喜歡你的人,就是讓你能開心地做自己,讓你勇敢去追逐自己的目的地。
看過很多相關的影評,都說看得淚流滿面。我淚點低,是作好哭的準備去看這部電影的,但是我沒有。
很多人覺得這是一部傷感的電影,因為兩個曾經深深相愛的人卻沒能在一起,多遺憾。但是我不這么認為,反而覺得它其實溫暖且治愈系。電影本身的簡介也寫明了:音樂喜劇。
時隔多年,Mia成了走進咖啡店就會引起騷動的大明星,Seb也如愿開了自己的爵士俱樂部,采用了她曾經取的“小塞”的名字。他們終于都變成了理想的自己。雖然他們重逢之后,只有相視一笑,卻也是最好的結局。真心相愛過的人,才能笑看遺憾吧。我愛你愛到不會自私,成全你的幸福也是愛你的一種形式。
有人說Mia和他的有錢老公結婚,是為了借他上位,但是我想也許并沒有那么殘酷。Mia和她老公一起走到Seb’s附近,聽到悠揚的爵士樂,是她的老公先提出來進去看看的,Mia推辭不去,但是他還是帶她去了,他懂得她的愛好,明白她的心意。我更愿意猜想,Mia和他在一起,也是因為愛情。
Seb第一次給Mia做飯的時候,手忙腳亂,蛋糕最后都烤焦了。可是電影最后有一個很短的畫面,他們分開后的生活,Seb可以烤出漂亮的面包。你沒有出現在我的未來里,多可惜;好在因為曾經你出現過,我的未來才有更好的自己。這大概就是那些不歡而散的感情的意義。
大多數人最感動的地方在結尾處兩人相視而笑的地方,但我最觸動的,是插敘的逆轉時光的那一段。本來以為就這樣欣喜相逢、平淡相離就夠了,這一段假設的情節真的是太催淚了。
如果Mia第一次主動和Seb搭訕的時候,他不是撞肩而過,而是擁抱親吻她,他們就能早點相愛;如果Seb在酒吧沒有把樂隊主唱介紹給Mia,他就不會沒有時間陪她,和她吵架;如果Seb和Mia走下去了,陪她一起聽爵士的就是他。
可惜春去秋來里,不能春來再秋去。
瑣碎的生活怎么會沒有爭吵,只是當時聲音分貝低一點就好;兩個人相處怎么會沒有分歧,只是當時再退讓一點就好;愛情里怎么會沒有波折,只是當時再堅定一點就好。
我們差一點就能走下去了,真的只是差一點。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在情人節上映根本就不是不合適的,因為你和現任一起去看,肯定會想起前任的。前任就像卡在喉嚨里的刺,不想起的時候無關痛癢,想起來的時候,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其實也未必。
遺憾的存在,不是為了讓你困在悲傷與悔恨里;遺憾存在,是為了提醒你,下次可要握緊珍惜了,別讓耿耿于遺憾而再次造就遺憾。最愛的那個人,如果也是陪你走到最后的人,就慶幸吧;陪你走到最后的人,就請做到最愛他。
前任或者現任,愿都能讓你變成更好的人。
最后,不管你是還在潦倒的Seb,還是繼續在碰壁的Mia,在這個喧嘩的花花世界里,一定不要輕易放棄,不管是關于夢想,還是關于愛情。
有生之年,總會欣喜相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