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在嘶吼著,就像他的愛人就要離開。
1.
北京刮起了大風,吹得人心蕩漾。冷得要命,誰都好好活著。
我們努力了一個冬季的“防治霧霾”未見良效,一場風,又見藍天白云。這風越大,天氣越好,霧霾終于結束了。
大風,藍天,還有大煙囪。
拍到時,想批評,霧霾如此嚴重,污染也如此嚴重。我們抱怨霧霾襲城,生活在“逃離”的惶恐中,可是還是會破壞自然。
我們只是沒有那么被嚇到,畢竟霧霾的傷害是持續漸進的。我也不能夠因為眼前的這個大煙囪就判斷出什么。習慣了這樣判斷就失去了理智。
或許這支煙囪是達標排放的,也或者有了風就可以了。科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可以解決“霧霾的問題”,我又在想什么,“杞人憂天”。
想這些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意義何在?那么思考愛的意義又是什么?
2.
和朋友西貝莜面。
對于面一向是沒有好感的,吃面條最多的時候也就是自己過生日時。
“這里跟你想象的面不一樣,真的。”
不一樣的話,還是對面有懷疑,心想能吃下一半去就不錯了,最后還真吃了多一半。
餐廳里面人很多,幾乎是滿座。服務員都來不及招呼。過了幾分鐘,一位帥哥過來幫我們點餐。這本來沒有什么,可是他胸前的一個賞字很醒目。這不是打賞么!
近年來隨著服務業升級,人們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有了很大改變。人們更愿意為好的產品和服務付費。
我對這次消費升級中的“賞”的認識是從微信文章的打賞開始。而前一段時間羅一笑事件和鳳姐的文章打賞金額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文章可以打賞,那么服務業可不可以?我們都知道在國外餐廳里是有給小費的習慣的,而在我國的古裝劇里也會看到一些食客會在桌子上放上銀子賞給小二。“打賞”的歷史很悠久,也不是只有國外才有。
把打賞融入服務業,使工作者在得到物質報酬的同時獲得心里滿足,以此創造一個好服務的循環,更多的服務者會更愿意為顧客提供好的服務,被服務所吸引的顧客會更有粘性。在消費升級的另一面是服務的升級。
該以什么樣的方式獲得“允許”,畢竟突然去掃人家胸前的碼是不禮貌的,組織了一下語言,和兩個服務員溝通之后,打賞了一位姐姐的服務。
“姐姐,請問我能掃一下您的打賞碼么,咱們加的服務確實不錯。”
“沒事,不用了吧。”姐姐有些不好意思。(盡管在技術層面已經有了突破,餐廳已經有了打賞系統,可是在人們的觀念層面還是有很多保留。)
在聊了幾句之后,她同意了。給朋友借了手機掃了打賞碼。默認金額是三元錢。可以看到打賞的系統是一個叫做“眾賞”的第三方平臺,也許和“賞唄”的系統類似。
然后我們在看之后的變化,姐姐隨后很自然的像我們推薦了他們店長的二維碼,一個人掃碼可以贈送一杯酸奶,我們是兩個人,而恰好我的手機已經沒電自動關機。朋友說本來想喝酸奶,但單點的話酸奶并不便宜。
“姐姐我們是兩個人,但只有一個手機可以掃,能贈送兩杯么?”
“這……”
“行吧,你們這都老顧客了,這個沒問題。”
實際上這是我第一次來,朋友呢,是第二次。沒過多久,姐姐給我們端來了兩杯酸奶。并很客氣的詢問了我們還有沒有其他需要等等。
到這里,她對我們的服務幾本結束,我們雙方從開始都是很和諧的關系,服務者與消費者是友好的。
我無法對比不打賞與打賞的服務差別,但我可以肯定,品牌化,標準化的餐廳,即使不做打賞服務也不會差,可是打賞之后只能更好。(去年陪一朋友過生日時,我本能地分給了招待我們倆的哥哥姐姐,他們便很是“感激”,在那天過生日的有好幾桌,而只有我們把蛋糕分給了他們。)
以前思考打賞這件事時只能想到這是一件可以做的層面,而現在,從另一個角度,員工激勵或者組織協調的方面來看,把激勵交給顧客會對員工有更大的作用,服務生只有依靠服務和溝通來獲得顧客的認可以及“小費”。
通過服務生的所獲打賞金額的多與少作為考核的一個標準是有可能的。
3.
朋友在北京上學,她大學四年所看到的世界和我看到的是不同的。
在大城市生活會不由自主地化作大城市人的樣子,追求品質。
在大城市上學有機會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伙伴一起學習和生活,大學變成了國際村,而一個人的世界卻被放大了。
她也不例外,這是好事。她的成長遠比我要快。比如逛街來說,我喜歡的是大街而她喜歡的是逛街,大概每個女孩子都喜歡。
朋友說看我不高興,眼里充滿哀怨,我只能敷衍回答“你聽過蘇打綠的《痛快的哀艷》嗎?講得好像是友誼。”
我觀察了所有和女生逛街的男生,男人,他們的眼神大概和我一樣,全都充滿哀怨。
我無聊的坐在沙發上等著試衣服的朋友,另一個和女生逛街的哥們看見我就笑了。同病相憐。
除了逛街的哀怨,我的眼里大概還充滿不甘心,這也是男人的本能。
喜歡是無價的,商品是有價的,喜歡商品也是有價的。
而喜歡一個人呢?
我覺得二十五歲之前,也就是婚姻之前愛情可以無價,而之后,是有價的。
我很喜歡品牌,喜歡襯衣,喜歡紳士,更希望成為王先生,有錢的王先生。
在她眼里我是一個可以說一些心里話的朋友,而在我眼里她是我自己喜歡的人。
友誼是無價的。
看到她因為太貴而舍不得買自己喜歡的衣服,鞋子。我很想跟她說以后送給你,或者去工作掙錢買送給她。這是很溫馨的事情。
薇薇姑和姑父就有這樣的故事,剛剛到石家莊奮斗時,四季都是姑父騎著電動車接送她,逛商場看到自己喜歡的衣服舍不得買。姑父還是要買給她。
這樣的愛情故事電影里,小說里,現實里都有,而我還沒有。
我想告訴她很想買給她,而只不過是想象力在發揮作用。朋友和戀人是有區別的,我有時候分不清自己的身份。
這次去北京,說是陪她。但自己的心結卻解開了,我應該正視自己的身份,也無需太卑微。我讓她了解了一個真實的我,她也給了我這樣的機會。
讓她真正心動的是另一個男生。
我說“想聽你們的故事”,她說“我知道你不想聽,所以不會跟你說”。
聽到了又如何,對自己未必是好事。
吃飯時她跟我說“我跟他還好是很好的朋友”,我說“分分合合,說不定哪天就和好了”。
我想錯過了就錯過了,下次陪的女生總該是自己的女朋友了吧。
總結:
如果不會逛街是找不到女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