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孩子行為拖延緩慢,是家長看到的一個行為結果。找到孩子拖拉磨蹭的原因,再去引導,幫助改正,過程不要太心急,循序漸進,持續去改善。
? ? ? ? 對于缺乏時間觀念的孩子,幫助他建立對時間的感知?大部分孩子在日常生活當中是不看時間的。孩子沒有對時間的覺察是因為家長并沒有培養他們主動看時間的習慣。家長們習慣了用嘴巴催促孩子,讓他感知時間的緊迫性。所以孩子對時間一直停留在感覺層面。就像培養閱讀習慣,首先要養成翻書的習慣。培養時間觀念,首先要從看時間開始,可以給孩子配備手表。在一些日常的事情開始的時候,提醒孩子看時間,最好讓他把時間給報出來。引導孩子算算看,離結束還有多長時間?前提是你要提醒和孩子約定好結束時間。你們有一些日常計劃表,比如早上起床開始刷牙,可以問孩子現在幾點?離上學還多少分鐘?這時候如果家里有倒計時器能夠結合使用就更好。
? ? ? ? 除了讓孩子看時報時,計算時間外,一件事情的開始,和孩子玩玩,預估時間的游戲。家長和孩子分別說出預估的時間,等事情結束一起回憶到底用了多長時間。如果孩子預估的比你準確,他會非常的高興。因為孩子最喜歡贏的感覺,這時候家長最好配合孩子,做出甘拜下風的表情。不要在孩子歡呼耶!我贏了,媽媽輸了的時候,露出不屑的表情,再輕描淡寫的來一句,贏就贏了,有什么好得意的。在預估時間的互動中,家長越投入孩子才會期待下次再來一次。如果只是生硬的你問我,就又變成了一個任務,不但不能幫助他們感知時間,還讓他們覺得很麻煩,不想回應。
? ? ? 時間本身看不見摸不著,無法去衡量。只有我們把新聞和事件與時間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時間單位才有了意義。比如,五分鐘能修多少蘋果?只有計算過才知道。把事件行為和時間對應起來。但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引導孩子,把時間和行為聯系起來的時候,慢慢地,孩子對自己的速度就會有越來越準確的評估,也會對時間的感知越來越強烈。訓練孩子對時間的感知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一招見效的神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不斷地重復。事實證明,只要你掌握方法,長期堅持,會非常有效。當你的孩子能夠準確預估出做一件事需要的多長時間的時候,他對時間的規劃能力就有了一個基礎,孩子們也才有可能安排好自己的時間??赡苣銜l現有能力管理好時間了,可他還是會拖拉。遇到自己不想做,不感興趣的事情,這就不是能力引起的拖拉了。而是意愿度和做事動力引起的問題,就得找出到底是什么原因,孩子不想做這件事,把根源揪出來,你才能對癥。當孩子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餐具,但吃飯還是慢吞吞的。我們需要觀察是飯前吃了零食不餓,還是因為飯前在看電視,正在興頭上關掉,來吃飯了?;蛘呤秋埐瞬缓衔缚?,還是吃飯前被訓了不開心。甚至得看看是不是身體不舒服,疲憊等原因。總之,排除孩子因為完成一件事的技能不熟練的原因后,你得找到導致他對當前這件事沒有興趣的真正原因。只要找到了真正原因,家長才能針對這個原因,尋找具體的解決方案。一定要有一個信念,你所遇到的問題并非你家獨有。在這個世界上,很多問題已經有人在實踐當中找到了答案,你所要做的只是去找到他而已。在觀察和了解孩子身上,不要只看到結果,而要找到在孩子背后真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