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這是我在別處看到的文章,出處未詳,道理倒是說的挺不錯。分享給大家,若有冒犯原作者版權還請見諒,需要刪除請及時通知我。
?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道德敗壞,而是無知。因為道德敗壞顯而易現,而無知卻遁于無形。? ?
? ? 一個輪奸犯會因為自己犯下的罪行而受到千萬人的唾罵,而一個學藝不精的醫生卻很少因為自己的愚鈍而受到懲罰,畢竟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講,沒有專業知識難斷真偽。這讓很多人認為:病是自己造成的,只要醫生盡心盡力,就足夠了,一切只能聽天由命。
? ? ?換作一個心靈雞湯的簇擁者,他們甚至會為自己被別人誤導而興高采烈起來。——獻給所有的心靈雞湯作者和熱愛心靈雞湯的人們
? ? 如果要追溯心靈雞湯的歷史,恐怕要從1993年由杰克·坎菲爾與馬克·漢森與共同負責出版和發行的《心靈雞湯》這個系列的書講起。當時這一系列的書超過200種類別,有許多書籍都是針對特定的人群,如:母親雞湯、囚犯雞湯、祖父雞湯。祖母雞湯、孩子雞湯、父親雞湯。
? ? 這組書傳入中國后,逐漸的成為了一種文體類型,他在我們很多本土的作家配上其自身的故事,產生了無窮無盡的故事和人生感悟。在我們的市面上,隨手可以買到一本《讀者》,如今網絡普及了,一打開微博、QQ空間、朋友圈也到處充斥著這些內容。
? ?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雞湯文,總體而言,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試圖通過一個或幾個故事試圖得出一個人生感悟。他們的目的,用現在的話說,是由情緒上的負能量轉換為正能量,讓你每天都活在正能量中。
? ? 表面上看來,你會覺得心靈雞湯是一種非常棒的文體,這是為什么大多數人都喜愛這種東西的原因:因為他們覺得,無論如何,他的結果是好的,帶給了人滿滿的正能量。
? ? 如果單單是這樣,雞湯文似乎并沒有好講的。為了寫好這篇文章,我捏著鼻子看了很多雞湯文,以及批評雞湯文的文章。我發現正是因為雞湯文這樣,表面看是在揚善,導致很多批評雞湯的文章都講得不到要害,寫文的作者其本身邏輯也不是很清楚,其本身也沒有將問題的關鍵理順,講問題也沒有到本質,很多人都采取了謾罵和諷刺的形式來批評雞湯文,其結果無疑是受到很多雞湯愛好者的抨擊,這是我寫這篇文的主要原因。
? ? 首先,我們仔細觀察心靈雞湯所面對的目標群體:母親雞湯、囚犯雞湯、祖父雞湯。祖母雞湯、孩子雞湯、父親雞湯,當然,還有具有中國特色的兩性雞湯、職場雞湯等,我們會發現,心靈雞湯所面對的這些人群,都在扮演著迷茫、需要希望、感情脆弱的社會角色,人處在這個階段的時候,比任何階段都需要關懷和愛。
? ? ?然而,他們的失落、迷茫和脆弱并不是毫無緣由的,是因為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遇到了問題。一個人在遇到問題時,需要的是冷靜與理性,有了這些他們才能直面問題、解決問題。而雞湯的目的不在于解決問題,而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從而使人的負能量轉換為正能量,這正是雞湯的荒謬所在。
? ? 下面讓我們看一則實例,該視頻由學術界的雞湯大師于丹提供:
? ? ?原對話簡略摘抄如下:
? ? ? 一個大學生問于丹:“我和我女朋友,我們畢業留在北京,我們倆真沒什么錢。我買不起房子,就租一個房子住著,我們的朋友挺多,老叫我們出去吃飯,后來我們就不好意思去了,老吃人家的飯,我倆沒錢請人家吃飯。我在北京的薪水很低,在北京我真是一無所有,你說我現在該如何是好?”
? ? ?于丹答:“第一,你有多少同學想要留京沒有留下,可是你留下了,你在北京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第二,你有了一個能與你相濡以沫的女朋友,第三,那么多人請你吃飯,說明你人緣挺好有著一堆朋友,你擁有這么多,憑什么說你一無所有呢?”
? ? ?大學生:“哎,你這么一說我突然間還覺得自己挺高興的。”說完,于丹似乎對她的回答挺滿意,露出會心一笑。
? ? ?我們如果不加以思考,便會像這位大學生一樣,滿心歡喜地全盤接受于丹的答案,因為她的答案看起來似乎有理有據。但如果你仔細思考,便會發現問題所在:大學生闡述自己的問題,諸如買不起房、沒錢請人吃飯、薪水低,實際上問的是物質上的一無所有,他尋求的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而于丹巧妙的繞過了他這個問題,采取詭辯的方式答別人的問題,答的全部都是精神上的東西。
? ? ?這個大學生沒有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居然還覺得她回答得很好,這說明,當一個人情緒失落之時,往往更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而忘記了自己最初要的東西,對于一些感性的人群尤為如是。
? ? 一個本來邏輯不清的人,如果總是采取這樣的方式來看待問題,只會讓他的邏輯越來越不清楚,這時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煩惱依舊在。
? ? 這是為什么當一個人在看完雞湯文之后,感覺渾身解氣,而過一段時間后,又感到煩惱起來——因為當他們打完一針雞湯后,他們還是得面對真真實實的問題,他們不是宗教信徒,不可能永遠活在雞湯的世界中。一個人如果在其職場剛開始的時候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每一件事情,耽誤的可能只是一年兩年,如果一直持續下去,耽誤的將會是一輩子。
? ? ?在這個問題上,顯然應該告訴這名大學生怎樣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理財方案、人生規劃等等,用這些方法幫助他攫取人生的第一桶金,解決他目前所處的財務困境(當然這絕不是一兩分鐘能解決的問題)。
? ? ?當然,很多人會說:“于丹又不是就業辦事處主任,她怎么會回答這些問題呢,她當然只能回答自己擅長的領域呀!”是的,對于自己不擅長的問題,回答當然應該是:不知道。而不是裝作一副人生導師的模樣,對別人進行錯誤的指導,何況于丹還是個學者,是一個大學教師。作為一個學者,最起碼應該有嚴謹的態度,作為一個老師,最起碼對學生應該有種責任心。而我在于丹的這段對話中,這兩種最基本的素質我都沒看見。
? ? ?最后,于丹來了一句神總結:“你說讀書修行是為了什么呢?為了讓我們這個當下心,怎么樣能夠去轉境,看見自己擁有的這些東西,讓未來更好一點。”
? ? ?我們讀書學知識為的是認識問題,并且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而不是去逃避問題,更不是裝瘋賣傻、答非所問。如果學了知識不去面對問題,而是天天像于丹這樣,遇到問題就打一針雞湯,那么請問,學知識和沒學知識有什么兩樣呢?
? ? ?如果我們遇到問題不去想方設法去解決,而是講究改變心境,那完全沒有必要跑到大學來學習知識了,你只用去信仰宗教就行了,比雞湯管用得多。
? ? ?很多雞湯文,也不是完全是對問題避而不談,他們常常會先跟你講個故事(網上的雞湯文經常會將人物以朋友、親戚、同事等等各種身邊的人物身份出現,描繪得惟妙惟肖),然后再向你闡述他的道理,雖然都是些歪道理。
下面讓我們來看另一則例子:
富翁在海濱度假,見到一個垂釣的漁夫。
富翁說,我告訴你如何成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諦。
漁夫說,洗耳恭聽。
富翁說,首先,你需要借錢買條船出海打魚,賺了錢雇幾個幫手增加產量,這樣才能增加利潤。
那之后呢?漁夫問。
之后你可以買條大船,打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
再之后呢?
再買幾條船,搞一個捕撈公司,再投資一家水產品加工廠。
然后呢?
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圈來的錢再去投資房地產,如此一來,你就會和我一樣,成為億萬富翁了。
成為億萬富翁之后呢?漁夫好像對這一結果沒有足夠的認識。
富翁略加思考說,成為億萬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樣到海濱度假,曬曬太陽,釣釣魚,享受生活了。
噢,原來如此。漁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認為,我現在的生活就是你說的那些過程的結果嗎?
? ? ? 這個故事在各大報刊雜志廣為流傳,可以說是心靈雞湯文中的典范。那些寫心靈雞湯者和信仰心靈雞湯的人也自認為找到了事情的本質:很多時候別人孜孜以求的,正是我們現在擁有的,只是我們自己渾然不覺而已。所以,比起追求我們追求不到的,我們應該更加珍惜我們已經擁有的。
? ? ? 這個道理乍一看好像是那么回事,事實上,他的結論是好的,但是他的推論是錯誤的。雞湯作者為了得出他的結論,剛好寫到對他自己有利的位置就馬上停筆了,沒有再深入下去,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他得出的感悟是站在漁夫這個狹隘的角度來看問題。
? ? ?如果你跳出作者思考問題的圈子,站在億萬富翁的角度來看同一個問題,又是另外一回事。對于富翁來說,他的享受生活并不只是來海邊曬太陽,而是他們享受著選擇生活的權利:今天他可以來曬太陽,明天他又可以去騎馬,后天他還可以去森林里打獵,這些對于漁民、放牧人、獵人看來說都是他們的職業,他們當然覺得不稀奇。但對于富翁來說是新奇的,關鍵在于,他玩膩了就可以去選擇其他,他有這種權力。但是漁人并沒有選擇生活的權利,漁夫為了生計,只能終日守在沙灘上,每天重復著他的生活,終老至死,這正是他生命的悲劇所在。
? ? ?我們如果這樣看心靈雞湯,就會看清楚,他們實際上講究的不是客觀、嚴謹、方法正確,而是講究的怎樣將自己的道理看起來正面很陽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很多邏輯已經被他隱去避而不談,而是選擇一些對他自己有利的角度來闡述問題。
? ?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為什么很多人對這個故事信以為真?
? ? ?很顯然,這個漁夫的身份隱喻了我們當代社會中的大部分人:大多數人為了生計,為了家庭,都像漁夫一樣,不得不每天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朝九晚五,就此了了一生。現在突然來一個這樣的故事,真是讓人解氣啊!然而,現實我們還是要面對,這個故事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使得很多人邏輯混亂。
? ? ?在看這個關于漁夫和富翁的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發現,他還有好幾個版本,同樣一個故事,他還想闡述不同的人生感悟,然而這些感悟跟我之前談論的人生感悟一樣,都是歪道理。
? ? ?即便是講述同一個道理時,漁夫和富翁的對話都不同,講述的方式也不一樣,這不得不讓人懷疑,雞湯作家為了說明一個他自認為很正確的道理,經常是不惜編出來一個故事來。
? ? 心靈雞湯如果只是以上幾種,那么還不算夠壞,雖然他不講邏輯,畢竟還是像很多人說的那樣,給了很多人暫時上的心理安慰。
? ? 然而,時下有很多人似乎已經看到“心靈雞湯”沒有剛進來時那樣受人追捧,隨著民智的提高,他在受著歡迎之時,也在受到更多人的猛烈抨擊。于是很多人開始轉變自己的社會角色,聲稱自己是“情感專家”、“兩性專家”、“專欄作家”,實際上寫的都是雞湯文,比如我們受眾多女性追捧的情感專家陸琪就是這樣一位人物,下面請讓我們以一種同情的眼光來欣賞下陸琪老師寫下的這一則雞湯:
? ? ?這樣的人,在網上受到如此多人的追捧,說明我們身邊的很多人,講究的不是一個東西講得有沒有道理,而是這個世界是不是夠順從我,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所在。
? ? ?不單只是陸琪,在我們的社交網絡上面,也有很多這樣的文。他們在寫文的時候,往往以過來人、或是專家的身份提醒你:《姑娘啊!可長點心眼啊》、《人生不得不提的30個忠告》、《遇到這種女人,請格外珍惜》……
? ? ?看似有理有據,實則邏輯混亂,在此我以豆瓣上最近很火的一篇文為例:《最想結婚的那個人不一定是最愛你的那個人,還可能是能在婚姻中獲利最大的人》。
? ? ?首先,我們注意作者的這個標題,很多人可能會誤以為他這是在辯證地看問題,實際上這句話說了跟沒說差不多,同樣的還有:《最愛你的人,最后還可能不跟你在一起》、《有錢的人,生活未必就一定幸福》等等,他首先引導出一個錯誤的絕對的概念,然后再否定這個本身就錯誤的概念,讓很多人以為他是在辯證的看問題,事實上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屬于問題,你不是情感專家你也會知道,最想結婚的那個人不一定是最愛你的那個人,結婚是結婚,愛情是愛情,兩者雖然有一定聯系,但不是有了愛情就有婚姻,有了婚姻同時還有愛情。
? ? ?細讀全文,文章的作者切入的點全是大家眾所周知的一些東西,像他文中提到的“結婚之后,性生活有了,孩子有了,飯有人做了,房間有人打掃了,連花費都有人和你均攤了”這種人,基本上是輿論一邊倒的情況,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會認為這種人做得不對,你拿著這種既成論斷的東西分析來討論去,還不如討論一下“今天穿紅內褲走運還是白內褲走運”這個問題來得實在。
? ? ? 我們討論一個問題,選擇的應該是有爭議的、難斷是非、模糊不清的、在生活中給人造成困擾的問題,這時專業人士跳出來幫助分析問題,將事情的原委理清楚,這才叫解決問題,對于別人才是一種幫助。
? ? ?對于這種大家都能斷是非的問題拿起來大談特談,好比“一個科學家研究出洋蔥確實可以催人淚下”一樣,通篇都是在講一些廢話。之所以會是這樣,也是心靈雞湯作者利用了目前很多人的心態:這一部分人在乎的并不是為了得到一個公正、客觀的道理,即使這個道理和我已有的觀點相違背我也能安心接受。
? ? ? 而他們在乎的是這個東西順不順從我的意志,比如陸琪是這樣,通篇講一些贊美謳歌女性的話,即使再荒謬,也讓很多人心里舒服。于丹也是這樣,而這整篇文看起來就是在為一些因很多在婚姻中受傷的特定人群在泄憤。
? ? 第二,作者分析問題的方式是很有問題的,比如他提出的“結婚之后,性生活有了,孩子有了,飯有人做了,房間有人打掃了,連花費都有人和你均攤了”這種人,在婚姻中這種人畢竟只是極少數。他拿著這個特殊情況,進而論證婚姻是一種過秤稱的買賣,所以所有女人在婚前都要小心對方給你下套,這實際上是種作踐的價值觀,現在人之所以離婚率如此之高,大都是懷有一些不正常的心態。
? ? ?在婚姻中,講究的是無怨無悔地付出:即使一切沒有回報,你也付出得心甘情愿,這才是一個正常人結婚前所應有的心態。(有很多人說我這句話在熬雞湯。嗯,你當初摸著胸脯,在教堂里鄭重其事對著眾人一句句發誓“我愿意”的時候,是因為喝了上帝雞湯才會做出這種行為的嗎?另外注意了,這句話是對著男女雙方都說的,很多人請不要對號入座地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
? ? ?如果你一分錢一分錢的算,還來個收益付出比,我建議還是不要跑過來結婚了,去做生意得了,早點離婚比較好,不要害了別人。因為遲早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在一段時間內付出得要比對方多,這時你脆弱的心靈會感到承受不了,受了百般委屈,等得到時候再離婚,害人又害己,何必。
? ? 第三,一個專家提出問題批判別人,不是為了噴別人而噴,而是為了解決別人的問題。這篇文章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然而并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他應該提出諸如“當夫妻間出現這種問題時,妻子應該主動提出來跟丈夫討論問題”,以及給這些受傷害的女性以一些夫妻間溝通的技巧等等,這才是一個專家存在的意義。
? ? ?然而作者沒有做這些,最后還來了一個“先和男方約法三章,未來他不準當甩手掌柜。不然花了自己的代價,舒服的卻是那個比你更容易在婚姻中得利的人”,我建議你最好要求男方先放一定數額的押金在你身上,不然約法三章對方不遵守,你不又白白浪費感情了?這就屬于你不專業了。
? ? 最后,從大多數解決問題的人來看,很可能還沒到結婚的年紀,自己還沒經歷過,邏輯又混亂,專業知識也不具備,跑過來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瞎教導別人的婚姻,向別人灌輸作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人實在可恥之至。
再舉例一則心靈雞湯:
? ?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道德敗壞,而是無知。因為道德敗壞顯而易現,而無知卻遁于無形。一個輪奸犯會因為自己犯下的罪行而受到千萬人的唾罵,而一個學藝不精的醫生卻很少因為自己的愚鈍而受到懲罰,畢竟專業的醫學知識對于普通人來講很難判斷,還有些人認為:病是自己造成的,只要醫生盡心盡力,就足夠了,一切只能聽天由命。
? ? ? 而在這則心靈雞湯中,這位導師教誨人們將應該原本相濡以沫的人看作是敵對,將婚姻看作是種買賣交換,如果一些不明是非的讀者將這種思想全盤接受(事實上很多讀者實際上都有一定的盲從性,他們接受別人的觀點不是其觀點本身正不正確,而是跟你講話的人的地位如何,在此我就不一一展開細講了),原本可以通過夫妻倆商量討論的方式來解決的問題,很可能因為摻雜著這種激烈的情緒之后變得不可解決。
? ? ? 心靈雞湯文還有很多,我不可能一一詳述,但歸結開來,他們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心靈雞湯作家本身水平就有限,普遍不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尤其缺乏邏輯思維和清晰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2.心靈雞湯作者經常由于水平有限,講話、談問題不達要害,講的不是事情的本質,經常回避問題講自己的大道理,采取的方式經常是意淫、詭辯。
3.心靈雞湯文的目的不是來解決問題,而是獲得讀者情感上的共鳴,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心靈雞湯作者可以說不擇手段。
? ? ? 最后,心靈雞湯作家普遍認為,
當面對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改變自己的心態,這才是正能量
。
事實上,這根本就不是什么正能量,而是意淫和消極,擺出的是一種“阿Q精神”,采用精神勝利法說服自己和別人的人,能有多正呢
?真正積極的人生觀是要去直接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實在解決不了再放棄,接受該接受的,而不為之屈服,再考慮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 ? ?所以,一般人若輕信雞湯,情感上會產生高度的認同感,畢竟他們講清楚了自己壓在心頭已久的情緒,然而心情總是懸而未決,因為問題卻依舊沒有解決,到頭來他們會為自己的這種行為以一言而蔽之:我這是拖延癥。
? ? ?這是我為什么憎惡雞湯的原因:他們總是選擇一些感性的人群欺騙,這些人本來處于情緒波動的時期,一個人情緒不穩定時。我們首先要做的理應是穩定情緒,理性的分析問題的關鍵所在,而不是將情緒進一步放大,將焦點對準自己的情緒,進而由負面情緒轉為正面情緒。
? ? ?這樣的方法,只會讓這些感性的人在下一次遇到問題時,更進一步地注重自己情緒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是一般的雞湯作家,騙了一時一陣就罷了。碰到有些所謂的專家,改變的很可能是讀者的人生觀、價值觀,耽誤的將是他們的一生。
? ? ?我們身邊的很多人,有個很不好的習慣,平時在談話的時候,尤其是面對面談話之時,都喜歡揀好的、討人喜歡的、正面的東西講,對于不好的、令人厭煩的、負面的東西,我們則通常選作避而不談。(事實上豆瓣也是這樣的一個群體,我們可以看到最受歡迎的是一些看似正面積極的心靈雞湯文,然后是一些不談是非的文學作品。像我這樣的批判性質的文章只能排到最末,大家心里都想著怎么樣舒服怎么來,都討厭爭論)
? ? 最常見的例子是:我們身邊很多人在談話的時候,很少會幫別人指出一些他們身上的缺點,我們通常只揀別人身上好的、優秀的大肆贊揚,而將一些不好的話通常留在心底和背后講。假如非得提一些建議,也經常先謹慎來一句“如果我不是你的XXX,我才不會講這些話呢”作為鋪墊,仿佛講一句真話是對別人的一種恩惠似的。
? ? 一方面,確實很少人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分析得有理有據,邏輯嚴謹。另一方面,在我們這個金錢權力至上的社會里面,很多聽別人講話,首先看的是對方的身份,而不是講述問題本身是否合理。也有很少人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在乎的不是客觀、嚴謹,而是這個世界是不是照著我的意志來轉,在現實中我經常看到因為侵犯到個人利益而欲拼命的人,卻極少見到有人因為追求某些自認為正確的事,寧肯放棄自身利益。
? ? 在這個大環境下,心靈雞湯正好迎合了當下很多人的需求,因為他通篇宣揚的都是大多數討人喜歡的、正面積極的、陽光的東西,而負面的、消極的東西投機取巧似的避而不談。即便是他們想批評某些人,也批評的悉數是“結婚之后,性生活有了,孩子有了,飯有人做了,房間有人打掃了,連花費都有人和你均攤了”這些萬人皆唾罵的人,而從來不選擇一個飽含爭議的問題來討論。
? ? 不僅僅是現在,我們這個民族,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都為如此,太過于注重感性,而忽略理性。這使得很多問題長期以來是非莫辨,好的在詭辯家嘴中說成壞的,壞的在統治者的宣傳下變成好的,指鹿為馬、黑白不分,因為這些不公平的狀況出現,資源得不到合理的分配,人才不能充分地應用,社會也因此停滯不前。
? ? 過去的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我們講究的不是理性、科學、法律,而是講的感性、道德、人情,我們的考試采取的科舉制,靠的是寫文章來選拔人才。我們基本上沒有太多科學的東西,大都是一些技術。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仁義道德,靠的是感性斷案而不是法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幾千年封建社會的面貌,基本上都沒有太多的變化。
? ? ?今天,在全球化的帶動下,我們這個社會正在以飛快的速度在轉變,這是我們較之先輩的幸運所在。盡管如此,這種轉變我們還是不夠。因為我們還處在大量的問題當中:我們這個社會大多時候都在講“關系”這些說不清的東西,而不是實實在在的“能力”。我們諸多的制度和法律形同虛設,和西方國家比起來,我們的創新發明還遠遠不夠。
? ? ?要將國家目前這種窘境所改觀,靠的是每個人在工作崗位上的實事求是的態度,追求真理而摒棄虛偽。靠的是公正執法,讓好人揚善而壞人得到懲處,弱者得到保護,給每一個人有公平的生存環境,靠的是人們心中的理性:企業不再環境污染,公民不搞人情關系走后門,政府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好起來,民族才會昌盛。
? ?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我們慢慢地由一個感性的民族轉變為一個理性的民族,敢于面對問題,善于分析問題,懂得解決問題。而這一些,都不是心靈雞湯能帶給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