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一個心靈雞湯的例子,我們常常能夠在微信或者雜志上看到類似的文章:
富翁在海濱度假,見到一個垂釣的漁夫。
富翁說,我告訴你如何成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諦。
漁夫說,洗耳恭聽。
富翁說,首先,你需要借錢買條船出海打魚,賺了錢雇幾個幫手增加產量,這樣才能增加利潤。
那之后呢?漁夫問。
之后你可以買條大船,打更多的魚,賺更多的錢。
再之后呢?
再買幾條船,搞一個捕撈公司,再投資一家水產品加工廠。
然后呢?
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圈來的錢再去投資房地產,如此一來,你就會和我一樣,成為億萬富翁了。
成為億萬富翁之后呢?漁夫好像對這一結果沒有足夠的認識。
富翁略加思考說,成為億萬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樣到海濱度假,曬曬太陽,釣釣魚,享受生活了。
噢,原來如此。漁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認為,我現在的生活不就是你說的那些過程后的結果嗎?
好了,案例結束(這次加引用了哦),開始分析:
那些愛喝勾兌出來雞湯的人在看完這個故事以后還以為自己找到了世界的真諦,看到了事情的本源,悟出了生命的意義。原來很多時候別人孜孜以求的,正是我們現在擁有的,只是我們自己渾然不覺而已。所以,比起追求我們追求不到的,我們更加應該珍惜我們已經擁有的。所以,得出的結論是:何必還要去苦苦追求功名利祿?
這個道理乍一看好像真像是那么回事,事實上,這個結論是美好的,但是推論是錯誤的。偽“心靈雞湯”的作者為了得出他的結論,剛好寫到對他自己有利的位置就馬上停筆了,沒有再深入下去,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他得出的感悟是站在漁夫這個狹隘的角度來看問題。
如果我們跳出作者思考問題的圈子,站在億萬富翁的角度來看同一個問題,那又會是另外一番景象。對于富翁來說,他獲得了財務自由,擁有了許多人不具備的選擇生活的權利。今天他可以在海邊曬太陽、釣魚 ,明天他可以去騎馬,后天他還可以去森林里打獵。這些事情對于漁人、牧人、獵人來說都是他們各自的職業,他們當然不會覺得稀奇。但對于富翁來說是新奇的,關鍵在于,他玩膩了還可以去選擇其他的娛樂,他有這種權力去做出各種選擇,盡情的享受生活。但是漁人卻沒有像富翁一樣的權利,他沒有那么多的財力去支持他選擇和嘗試許多自己沒有做過、又感興趣的事情,他為了生計,只能終日守在沙灘上,每天重復著他的生活,終老至死,這正是他生命中悲劇的那部分。
我們如果這樣理智和清醒的看問題,就會看清楚,那些喜歡兌雞湯的作者實際上講究的不是客觀、嚴謹、方法正確,而是講究的怎樣將自己的道理看起來正面、陽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很多邏輯已經被他們隱去避而不談,而是選擇一些對他們自己有利的角度來闡述問題。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為什么很多人會對這個故事信以為真?
很顯然,這個漁夫的身份隱喻了我們當代社會中的大部分人: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為了生計,為了家庭,都會像那個漁夫一樣,不得不每天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朝九晚五,就此了了一生。這個“事實”顯然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也不是我們愿意接受的。我們之中有部分人,顯然也不愿意為改變這個“事實”而思考辦法、付出努力。因為那太“難”了,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具備高于常人的堅持和毅力。
相比之下,每天晚上回家打打游戲、看看電影、刷刷朋友圈是最“容易”的。刷著朋友圈,突然冒出來這樣一個故事,真是讓人解氣啊!原來站在這個社會頂層的那些人,努力到最后也不過是跟我們一樣。所以還努力什么?還追求什么?到最后還不都一樣?所以,這個故事最終不僅沒有解決任何問題,還給很多人的潛意識提供了不行動的借口,使很多人邏輯錯亂,放棄追求。這“美味的雞湯”背后,隱藏著的是一個多么可怕和消極的世界觀?。?/p>
更可怕的是,現在的社會上到處可見類似前面提到那位學者一樣自帶光環的專家,媒體中充斥著類似漁夫和富翁故事的各種包裝和變形的版本,他們雖然說的話不同,但卻都在說著同樣的歪道理。食品行業搞偽雞湯有相關執法部門的監督、管理和處罰??稍趥髅綐I,偽“心靈雞湯”不僅沒人管的,而且許多偽“心靈雞湯”的提供者,甚至被捧為“時代的弄潮兒”。許多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喝下了一碗又一碗這些弄潮兒們用“一滴香”勾兌出來的心靈雞湯。
不可否認勾兌出來的心靈雞湯能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但這種安慰本質上是一種現實逃避,是一種自我封閉,是讓個體活在自己的世界。其實問題依然存在,沒有減少。不想辦法解決,問題會越來越多。當某天爆發的時候,可能會引發悲劇。
凡事看開,世界就會更美好。世界真的變得美好了嗎?比如,像霧霾一樣的各種環境污染問題,我們看開了、內心得到修養了、靈魂得到升華了,它就不會對我們造成危害了?比如,非洲難民問題,他們看開了,問題就解決了?就有糧食吃了?難道我們真的需要這樣不折不扣的精神勝利法來給我們快樂嗎?
也許,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每天起床想一想今天要干什么,而不是只知道對著鏡子說我好帥。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每天睡覺前想一想今天我有什么做得不好,該怎么改進,而不是只知道跟自己說明天會更好。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遇到問題后多花時間仔細想一想該怎么解決問題,而不是只知道跟自己說要堅持。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變得敢于面對問題,善于分析問題,懂得解決問題。
而這些,絕不是那些勾兌出來的心靈雞湯能給我們的。
END
若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點擊“喜歡”;若想獲取更多好文,請點擊“關注”
提供思想和方法,節省職場人的試錯成本和學習時間